目錄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電子版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二電子書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岳麓版初中歷史pdf 岳麓高中歷史必修一課本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 總共有幾本選修?分別叫什么?
選修1:《歷史重大改革回眸》
選修2:《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廣東考綱要求)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
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一般學校會從中選取1-2本教學
(通常依據考綱要求)
如果你想自學的話可以在網上相關課件
請問岳麓書社的高中歷史教材總共有幾本必修和選修,謝謝。
必修貌似有三本。是政治、經濟和文化。
選修有不少。就看你們教育局選什么了,我們選的是中外歷史偉人(紅皮)和一本黃皮的。忘記叫什么了
必修高考是必考的。要不怎么能叫必修呢~^^
選修就不太清楚了。因為我們也還沒有學
廣東高中歷史岳麓版選修教材有哪幾本?上哪幾本選修教材的知識
有6本,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探索歷史的奧秘 上選修1~4
高中歷史岳麓版選修三 封皮的鼎叫什么名
岳麓版選修三 封面是20世紀的戰爭和和平 沒有鼎 新版必修三才有鼎
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共有幾本?選修有幾本?必修卜衡有幾本?高一年級上哪冊
必修有三本,第一本是講政治的,第二本講經濟,第三本講思想文化的。然后選修有4本,但只要學兩本,蘇南應該學的是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高一按我們的進度是上必修1和必修2,高二上必修3,然后上選修,高三基本開始復習了。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有幾冊?都叫選修么?
必修三本 選修六本
必修一 政治史
必修二 經濟史
必修三 思想文化科技史
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備弊橡》;
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五:《探索歷史的奧秘》;
必修三本 選修六本必修一 政治史必修二 經濟史必修三 思想文化科技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仿旁平》;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五:《探索歷史的奧秘》;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歷史岳麓版,總共有選修多少本呢?
我是遼寧的,一共兩本,一本《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一本《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歷史岳麓版選修的名稱是什么?
你好。
共計六本。
選修1:《歷史重大改革回眸》
選修2:《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廣東考綱要求)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
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高中歷史共有幾本書?
中國近現代史 全兩本 中國古代史 全一本 世界近現代史 全兩本 共五本
岳麓版高中歷史一共有三本必修:
必修一是政治史,必燃悄純修二是經濟史,必修三是思想文化史。
選修一共六本。每個學校學的不一樣。
其中全國卷考四本,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四個里面選做一個。所以這四本一般學校會學兩個,就讓學生皮咐從這兩個里面選運慎。
河北這邊,一般是學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1課中思考題和課后習題答案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解析與探究
通過分封,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
通過宗法制確立了大宗和小宗層層相屬的體系。
周人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西周社會結構具有政權與族權合一的特點。
自我評測
1、商代附屬國獨立性相對大,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有很大的自 *** ;西周各諸侯與王室的關系更為密切,臣屬關系更為明確,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
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尊貴。
嫡長子也被稱為宗子。裂亮
由嫡長子傳宗繼統的這個稱為大宗。
②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
③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
④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
商王通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
由此,商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1、 可以用教材第4頁關于周禮對貴族飲宴的規定加以說明.
活動建議
“執”字甲骨文形狀像一個戴著手梏,“圉”字像戴著手梏的人被關進監獄,這兩個字反映了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監獄等國家機器;“王”字像一個立于天地之間的高大的人,說明王權的強大;“臣”字像一只豎立的眼睛,說明臣下對上級俯首順目;“劓”字像用刀割鼻子,“刖”字像鋸斷人的一腳,這兩個字反映出當時有殘害肢體的刑罰;“巫”字的形狀反映出當時祭祀、占卜活動頻繁。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解析與探究
1、王綰主張實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遼闊,將王室親族分封到新占領的地區,能夠鞏固帝國的統治。
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導致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2、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主張。
原因是歷史經驗證明,郡縣制有利于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
3、分封制的益處:對于距離秦朝統治中心比較遠的地區,分封皇子鎮守便于控制。
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諸侯隨著時間的流逝,血緣關系疏遠,諸侯混戰,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來鞏固統治的作用。
②諸侯容易起異心,造成天下大亂。
郡縣制的益處:實行郡縣,官吏從朝廷領取豐厚的俸祿,便于控制。
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
郡縣制的弊端:郡、縣屬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聽命于中央,地方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便利于最高統治者的專制,為秦朝的暴政創造了條件。
自我評測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還制定了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并制定了 嚴苛、細密的法律制度。
影響: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發展與統一。
②有利于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有效組織愛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
③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活動建議(略)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自我評測
1、原因是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直接結果。
漢初大封同姓王,后來諸侯王實力增強,嚴重威脅中央政權。
唐朝安史之亂后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舉祥。
從根本上看,地方割據局面是有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造成的。
2、相同點: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的權力,加強皇權。
在地方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
不同點:在中央,漢武帝通過設立“中朝”來削弱宰相的權力。
在地方通過設置刺史代表中央檢察地方;宋太祖則將地方的精兵、財權、行政權收歸中央。
活動建議(略)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鏈接評析
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說明官僚的地位不斷下降,反映了皇權日益強化的趨勢。
解析與探究
1、漢正源搏哀帝把丞相視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認為國家大事與宰相等大臣議決,可保證決策的正確性;明太祖認為秦朝以來宰相的擅專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統治,但多數君主沒總結這一教訓。
2、沒有本質的區別,重視或貶低宰相的作用都是從鞏固其自身的統治考慮。
3、影響:①使中樞權力體系不斷調整,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到明朝最終廢除了丞相。
②形成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絕對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員只能惟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同時,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及貪污腐化之風盛行。
所有這一切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
自我評測
1、不斷加強 2、三省六部
3、廢除丞相制度 4、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鏈接評析
希臘地理環境有利于航海交通和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內外交流,形成了希臘文化開放性、多元性的一面;同時又造成希臘城邦小國寡民的特點。
地緣性特征迅速凸現,有利于沖破氏族部落血緣關系的影響,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中華文化發祥于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使人們安土重遷,長期以來血緣紐帶不能沖破,治水、對外征戰等公共事務的需要,更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體制。
解析與探究
古希臘的城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不同點:
1.產生或建立的方式不同。
前者主要是從氏族制發展而來,后者主要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的諸侯國。
2.性質不同。
前者是獨立的奴隸制城市國家,具有多種類型的政體。
后者初期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與周王室是隸屬關系,后期逐漸擺脫周王的控制;政體由單一的奴隸制向君主制過渡。
3.前者體現的民主政治特色鮮明,后者體現的專制特色鮮明。
自我評測
1.主要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殖民運動最初情非所愿,但結果擴大了希臘人的生存空間,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了東方的先進文化成果,為創造希臘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2.形式及特點:貴族制:由少數貴族通過元老院或貴族會議掌握最高權力;
民主制:公民大會掌握最高治權,人民 *** 與輪番而治;
寡頭制;極少數貴族集體統治;
君主制和僭主制:都屬于個人 專制,但后者主要是通過非法手段奪取政權。
共同點:都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屬于奴隸主階級專政政權性質。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解析與探究
深刻的文化產品在思想相對開放的自由的條件下才能大量涌現。
兩者出現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專制權利的限制。
具體因素不同:雅典城邦的政治特點是人民 *** 和輪番而治,政治生活相對自由,公民積極參政議政,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處于社會性大變革時期,諸侯爭霸,政治統治相對寬松,統治者也需要人才治國。
在專制政治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受到局限,很難產生具有偉大思想的作品。
自我評測
1、雅典民主政體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歷200多年的顛簸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
其基本特點是人民 *** 和輪番而治。
2、措施:公民直接參政,實行抽簽與差額選舉的辦法,輪番而治,司法機關職權獨立、采取集體領導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陶片放逐法”, 辯論等。
效果:起到了一定效果(意義的三方面)但是有局限性(二方面)
3、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個天才的瞬間發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歷長期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
②在堅持人民 *** 與輪番而治優點的同時,吸取教訓,避免民主的狹隘性。
③相對寬松的民產政治可以促進人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事業的進步以展。
④雅典民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經濟、文化臻于極盛,另一方面又是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發展,它實質上是奴隸主階級專制的手段。
這種民主形式必然難以持久。
以后每課的答案在課件中,謹請留意!
高中歷史合集如手
攔則1znmI8mJTas01m1m03zCRfQ
1234
簡介:高中歷史優渣衡嫌質資料,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各大名師網校合集。
必修一第一單元
一、夏代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制度:①傳子的繼承制度
②開始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
2、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特點(政權特點):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對內服和外服有控制。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商王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枝滑戚制力有限
?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三、西周
1、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制度:
(1)分封制(周公旦)
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皇室。
內容:①周王的直接駐地---王畿
②同姓親族是分封主體
③還有異性親族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3)禮樂制度(周禮)
含義: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
作用:維護宗法分封制的。
(4) 三者關系:互為表里,緊密相聯
四。東周(春秋和戰國)
1,時間: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左右-戰國
2,背景:春秋: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戰國:各大國國君不在滿足原來的封號,戰國中期以后先后改稱“王”。由于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
3,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4,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五、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1,背景:經商讓襲鞅變法后,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2,時間:公元前221年 親王嬴政實現了統一
3,制度① 確立:
a。中央:皇帝等稱號的確立---皇權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掌管律令,圖籍
九卿:很多重要官職的合稱(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b。地方:郡縣制:郡---縣---鄉---里
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②維護:
a。選官制:軍工爵制
b。官吏考核制:① 由中央委派專職官員進行監督,視察
② 年終有官員自行匯報當年政績
4,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5。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猛陵 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六、西漢
1,背景:劉邦滅秦---建郡縣制+分封制的組織形式
埋下禍根---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 漢景帝,晁錯,吳王等七國
2,制度:
①確立:A.三公九卿與中朝(漢武帝時期)相互制衡
B.推恩令---解決了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②維護:
選官制度:察舉制和征辟制
(評價: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
壞---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舉人之間也容易形成小集團)
考核官吏制:專設御史府長官為御史大夫,漢武帝時設立十三州刺史為地方專職監察官員,
它屬于御史府
七、隋唐唐代
1,背景: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之后,隋唐實現了統一。
2,制度:①確立:
A,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省
(起草詔書) (封駁審議)(執行)
B,特點: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
C,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完整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隋---確立
唐---完善
B,考察官吏: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對在想作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
八、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九、宋
1,時間: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2,制度:①確立
A,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權
兵權——樞密院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b、地方: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消實權:
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作用: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諫院
十、元
1、制度: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2,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使得相權又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明
1,時間: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2,制度:①確立:
A,廢除丞相制:
原因: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
廢除:1380年借胡惟庸案,徹底廢除,并規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由皇帝執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
B,設立內閣:
原因:廢丞相后為了提高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
形成:明太祖時設立殿閣大學士
明成祖時設立內閣(權力地位提高---票擬,皇帝批紅)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中央---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
十二、清
1、時間:1644年
2,制度:①確立:
A,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日常事務
B,議政王大臣會議---重要的軍國大事
C,軍機處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原因:處理西北軍務
(3)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于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 只能跪奏筆錄。
(4)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二單元:
一,古希臘------民主制
(一)、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古希臘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頭。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點:出現王宮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標志性建筑:米諾斯王宮
2、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紀)
①特點: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國興起,出現線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戰爭出現在這個時代。
(二),黑暗時代(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9世紀)
1,時間:公元前12世紀開始,之后的300年
2,產生原因:另一只古希臘人對邁錫尼文明的毀滅
3,特點:沉寂,封閉,貧窮
(三)、古希臘城邦
1、興起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黑暗時代結束,古希臘進入復興時代。復興時代的標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現
2、概念:古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3、地理環境:
①多山少耕地——農耕經濟不發達
②三面環水、港灣眾多——有利于航海與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發達,海外殖民活動活躍。
4、城邦的特征: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5、五種政體: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
其中最為流行的是:貴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實質:公民政治
7、政體劃分的標準: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劃分。
8、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農業不發達
②三面環海,多島嶼港灣,航海業發達。
9、影響:
①促進古希臘商品的生產和海外貿易
②利于古希臘吸收外來文化,形成自己的獨特文明。
(四)、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條件:貴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進入文明社會之初實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貴族推翻王權,建立了貴族制。
【重點問題突破】君主制與貴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襲、終身、專制
貴族制:選舉、任期、集體領導、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在一定程度上說貴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種進步,為后來雅典向民主制過渡創造了條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過程
①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確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發展到頂峰。
(五)、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
(1)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2)基本特點的體現:
①公民大會: 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體現了人民主權。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行使最高權力。——代表由抽簽選舉產生,每個公
民當選2此后就不能再次當選,體現了輪番而至。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并且審議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
、實質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隸制為基礎,是奴隸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評價
1、積極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決策更全面。
③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監督,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2、消極:
①是公民主體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婦女、奴隸沒有民主權利。
③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二,古羅馬------法制
(一)、羅馬政體演變
君主制——貴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貴族共和制
①執政官:共和國的最高官職,有任期,只由貴族擔任。
②元老院:最高權力機關,是古羅馬的決策機構,成員由貴族組成,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③公民大會:負責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擬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②實質: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③作用:確立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羅馬進入相對穩定的“羅馬和平”時期。
(2)帝制:三世紀初,戴克里先公開實行君主統治。
(二)、羅馬法
1、《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的源頭
(1)內容:①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習慣法的匯編。
②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隸制,維護了私有財產和貴族利益。
(2)評價①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雖沒有給平民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學總論》③《查士丁尼學說匯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羅馬法
(1)羅馬法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
(2)對羅馬法的評價: 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②它保留了羅馬法學方面的創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規范人的行為,調節社會矛盾,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
③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的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
第三單元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迫切要求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
(新貴族:指的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也就是說采用資本主義方式的舊貴族)
2、過程
①13世紀,《大憲章》目的是為了限制王權
②1640 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③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詹姆斯二世下臺,最終解決了國王和議會的權力之爭。
④1689年,威廉和瑪麗接受《權利法案》登基。《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權力法案》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
②英國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進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英國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君主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成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②議會主權至上
③君主受議會制定的憲法的限制
【注意】(1)《權利法案》在英國起憲法作用,屬于憲法性質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為憲法。
(2)英國議會組成:上議院、下議院、國王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與發展
1、形成:
① “光榮革命”后,英國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②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責任,成為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
2、發展: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黨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黨上臺組閣,該黨的領袖成為首相,
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
【選擇點】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隨著內閣制形成,英國的兩黨制也形成
形成過程
①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產生輝格黨和托利黨
②19世紀,輝格黨發展成自由黨托利黨發展成保守黨
③20世紀初,自由黨被工黨取代,今天英國政壇上活躍的兩黨是自由黨和工黨
(三)、1832年議會改革
1、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
2、內容:使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首次獲得了進入議會的資格。
3、意義: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美國聯邦制的總統共和制的建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一)1787年憲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獨立,
1781年,《邦聯條例》宣告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這個時候的美國是一個松散的邦聯制國家。
1、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聯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
②邦聯松散的狀態無法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利益和主權
③美國面臨加強中央集權和確保共和制的新問題。
2、制定: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制定了1787年憲法。(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
3、1787年憲法的三原則: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一個統管所有地區、指揮全部軍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長官
——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之上的聯邦司法體系。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有民選產生。
【要求】結合課本記住三權分立示意圖。
(二)1787年憲法的發展與完善
①1789年,美國國會提出憲法前10條修正案,規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權
②美國內戰結束后,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和14條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
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三)1787年憲法制定與完善的歷史作用
①根據憲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③保證了美國的統一與穩定,成為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國兩黨制(驢象之爭:驢:民主黨;象:共和黨)
(1)形成:華盛頓之后形成。(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之后,美國兩黨制形成,
并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之前
①民主黨主要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奴隸主利益)
②共和黨主要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
【了解】美國南部奴隸制和古希臘奴隸制的區別
古希臘:純粹的奴隸制
美國南部:利用努力進行生產,將產品賣給北方,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奴隸制。
(3)南北戰爭之后,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但是政治主張有所不同。
【重點問題突破】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總統共和制比較
項目 英國 美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行政首腦 首相內閣 總統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行政首腦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對議會負責 相互獨立,相互制約
執政的關鍵 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在總統競選中獲勝
三,法國的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1年前,波旁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1791年,《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二)、法國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③思想原因: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重點問題突破】法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統治下的三個等級
①第一等級:教士
②第二等級:貴族(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
③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被統治階級)
2、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和標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3、成果:
①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
②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791年憲法。
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權,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
1、建立的根本原因:為了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穩定資本主義統治。
2、建立過程:
①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統治。
②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注意: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君主專制與封建君主專制并不完
全相同,帶有維護資本主義性質)
3、統治政策①對內:維護法國大革命確立的資本主義財產制度,頒布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法典,恢復舊制度,
尤其是等級制度。
②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4、1815年,滅亡。
(四)、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標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2、法國“1875年憲法”
①內容:
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
行政權:總統內閣
立法權:議會
總統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
②、意義
? 經過長期斗爭,法國最終確立共和政體,是歷史的進步。
? 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問題突破】
1、法國1875年確立的政體與美國和英國的不同。
(1)與英國不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有國王;法國為總統共和國,沒有國王。
(2)與美國不同:法國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和議會獨立、制約。
2、法國革命過程中權力機關演變
三級會議——制憲議會——國民大會
四,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
①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正統”原則維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據阻礙了德國的發展
③18世紀末,德國進步人士提出統一的主張
2、統一的過程:普魯士王國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后發動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3、統一的歷史意義
積極:不僅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問題,也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頒布
(1)內容:規定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①帝國元首:皇帝。
②行政權: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產生并對皇帝負責。
③立法權: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聯邦議會:權利大,議長由首相擔任,議員由皇帝任命。
帝國國會:權利小,議員由普選產生,有立法權,但不能通過任何對政府不利的法律。
(2)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積極:德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有利于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躋身于世界強國。
②消極: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阻礙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造的徹底完成。
【重點問題突破】
1、英法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項目 英國 德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皇帝
行政權 首相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議會獨立立法權 有 無
行政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總評 典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 有封建殘余的君主立憲
2、法國和德國政體比較
項目 法國 德國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行政權 總統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權 議會 議會
行政權與立法權的關系 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一戰后,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年,德國頒布了新憲法,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權利。
②依然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
被譽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①原因:
?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德國民族復仇情緒抬頭。
? 希特勒法西斯實力進行欺騙性宣傳
②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③教訓:在德國這樣的國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