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57. 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58.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59.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60. 典型的季節現象 61.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62.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63.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那么,高中地理知識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 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 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 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 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 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 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 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 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 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 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 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 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必背考點lax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1)
全球大氣環流
1. 熱力環流:形成原因和動力分析
2. 風的形成與影響因素
3. 氣壓帶與風帶分布
4. 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
5.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6. 季風環流現象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2)
對流層與平流層的特點比較
1. 對流層與平流層的區別
2. 大氣熱力過程與天氣關系
3. 太陽輻射與天氣、地勢的關系
4. 大氣保溫效應與氣溫垂直分布
5. 氣溫的水準分布規律
6. 氣溫年較差的影響因素與變化規律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3)
熱力環流的性質與特點
1. 熱力環流的定義和特征
2. 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關系
3. 高空與近地面風向的形成
4. 鋒面系統與天氣變化
5. 影響我國天氣的冷鋒系統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4)
大氣運動與熱力環流規律
1. 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
2. 大氣環流與氣候分布
3. 鋒面系統與天氣現象分析
4. 氣旋與反氣旋的氣候特征
5. 氣候的形成與主要影響因素
6. 氣候類型的一般分布規律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5)
風的形成與大氣運動
1. 熱力環流與大氣運動
2. 風的形成與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3. 氣壓帶與風帶分布及其季節移動
4.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5. 季風環流的形成與特征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6)
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與保溫效應
1. 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與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氣的保溫效應與地面輻射關系
3. 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的因素
以上內容全面涵蓋了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的六大篇,包括全球大氣環流、對流層與平流層特點、大氣熱力過程、風的形成與影響、氣壓帶與風帶分布、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保溫效應、氣溫與天氣的關系以及氣候的形成與分布規律等。
高中地理常識必考知識點概覽:
宇宙與天體系統:
宇宙由各種物質形態構成,處于持續的運動與變化中。
天體分類包括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與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太陽系結構:
太陽系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行星按照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排列。
地球生命條件:
穩定的光照:太陽為地球提供穩定的光照和能量來源。
適宜的大氣層:保護地球免受宇宙射線和小天體撞擊的傷害,同時調節溫度和氣候。
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使得地球表面溫度適宜生命存在。
液態水:地球上有液態水存在,為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環境和物質基礎。
注意:以上僅為高中地理常識中的部分必考知識點概覽,實際考試中可能涉及更廣泛、更深入的內容。因此,建議學生全面復習相關教材,掌握更多細節和深入的知識。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知識點的全部內容,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識點包括以下幾個專題:地圖專題:經度與緯度:經度向東、向西度數均增大;緯度向北、向南度數均增大。東西半球劃分:掌握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及劃分方法。方向判斷:在地圖上準確判斷方向。地球運動專題: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概念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