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學報?《古地理學報》投稿指南如下:期刊介紹:《古地理學報》是雙月刊的地學學術期刊,主要收錄國內外古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內容涵蓋巖相古地理學、生物古地理學等眾多領域,以及這些學科在資源預測、勘探開發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論文。稿件要求:字數:建議控制在6至10頁以內。結構:需包含題名、作者信息、那么,古地理學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以下是《古地理學報》第三屆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名單:
主 編: 馮增昭
副 主 編: 鮑志東, 杜遠生, 付鎖堂, 雷 群, 劉建波, 邵龍義, 楊 華, 于興河, 查 明, 張善文, 周新源, 朱井泉, 朱筱敏, 左文岐
榮譽委員: 常印佛, 陳景山, 楚澤涵, 崔克信, 黨玉琪, 管守銳, 韓德馨, 黃述旺, 金之鈞, 李丕龍, 劉本培, 劉煥杰, 劉文彬, 盧耀如, 梅志超, 錢 凱, 任森厚, 沙慶安, 孫樞, 孫龍德, 田在藝, 仝兆岐, 王宜林, 楊承運, 楊俊杰, 楊守仁, 殷鴻福, 曾允孚, 張鵬飛, 趙應成, 鄭綿平, 鐘 蓉, 周興熙, 周志毅, 歐陽自遠
委 員: 白國平, 鮑志東, 蔡進功, 操應長, 曹志敏, 陳建文, 陳世悅, 陳召佑, 鄧宏文, 鄧勝徽, 杜遠生, 方修琦, 馮增昭, 付金華, 付鎖堂, 高振中, 鞏恩普, 龔一鳴, 顧家裕, 郭英海, 何登發, 何幼斌, 胡 斌, 紀友亮, 賈進華, 姜在興, 蔣 輝, 金振奎, 雷 群, 雷懷彥, 李承森, 李從先, 李文厚, 李熙喆, 林春明, 劉池陽, 劉春蓮, 劉叢強, 劉家鐸, 劉建波, 劉洛夫, 劉招君, 劉云田, 羅 平, 雒昆利, 馬永生, 梅冥相, 孟元林, 寧正福, 龐雄奇, 彭蘇萍, 邵龍義, 史曉穎, 隋鳳貴, 田海芹, 汪立群, 王興志, 王訓練, 王一剛, 王張華, 王招明, 吳朝東, 吳勝和, 吳因業, 夏正楷, 徐樟有, 許清海, 許效松, 顏佳新, 楊 華, 楊玉卿, 姚建新, 伊海生, 于興河, 查 明, 張麗娟, 張善文, 張永生, 鄭景云, 鐘建華, 周 雁, 周新源, 朱井泉, 朱茂炎, 朱筱敏, 朱炎銘, 左文岐
另外,還有編輯部的組成人員:
主 編: 馮增昭
副 主 編: 鮑志東, 鄭秀娟
編 輯: 鄭秀娟, 王 媛, 張西娟, 李新坡
技術編輯: 吳曉鳴
古地理學報刊載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古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深度探討:該期刊涵蓋了巖相古地理、生物古地理、構造古地理、地層古地理、層序地層古地理等多個細分領域的研究內容。
自然地理古地理與第四紀古地理:探討自然地理古地理現象以及第四紀時期的古地理特征和變化。
海洋及海岸古地理與人類史前時期古地理:關注海洋和海岸地區的古地理變遷,以及人類史前時期的古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古地理研究方法與理論探討:包括沉積環境、沉積相、古生態、古氣候、古構造、古地貌、古水文、古巖溶和古土壤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和理論探討。
人類文明對古今地理環境的影響:論文主題深入探討了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古今地理環境,以及這種影響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意義。
古地理學理論在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特別關注古地理學理論在石油、天然氣、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以及其他金屬與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理論觀點和開采方法。
關于地理學報英文版是sci幾區,古地理學報英文版是sci嗎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你好,上海交大查詢結果,該刊不屬于SCI、不屬于EI。
2、收錄信息如下 古地理學報 [1671-1505] 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擴展庫(E)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庫(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庫(C)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年版)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3年版)提示: 《引證報告》2013年版影響因子:1.08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4年版)提示: 《引證報告》2014年版影響因子:1.056本刊收錄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提示: 排序:地質學 - 第28位本刊收錄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提示: 排序:地質學類 - 第21位主題分類:Earth Sciences: GeographyEarth Sciences: PaleontologyP5:地質學: P5:地質學。
《古地理學報》論文范例可能涵蓋以下主題和內容:
陸生植被對河流沉積作用的影響研究:
深入探討華北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風成砂沉積及其古地理和古生態學含義。
分析陸生植被如何通過生物沉積作用影響河流沉積物的組成和結構。
近岸水下扇沉積特征研究:
以內蒙古二連盆地的阿北凹陷下白堊統為例,揭示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復雜性。
通過沉積特征分析,為理解古海洋環境提供線索。
砂巖層理成因與古氣候、地殼運動關系研究:
研究河北灤平東楊樹溝剖面砂巖中的發散狀層理成因。
探討層理成因與古氣候、地殼運動之間的潛在聯系。
溶洞地貌和沉積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
以河北臨城崆山白云洞為例,分析溶洞地貌和沉積特征。
探討溶洞演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如地下水活動、巖石性質等。
晚奧陶世沉積特征及模式研究:
以湖南地區為例,展示古地理和古氣候的互動關系。
分析沉積特征和模式,揭示地球歷史中的沉積過程。
海洋動力作用和沉積過程研究:
以珠江口盆地的惠州地區新生界珠海組和珠江組為例,研究重力流沉積特征。
《古地理學報》是由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相古地理專業委員會、石油大學、石油大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所以及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西北分院等機構共同創辦的學術期刊,以下是該期刊的簡介:
權威性和專業性:這些知名機構的共同參與,體現了《古地理學報》在古地理學領域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它代表了該領域內的頂尖學術水平。
學術平臺作用:作為我國古地理學領域的首屈一指的學術平臺,《古地理學報》在推動學術研究和知識交流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為專家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分享研究成果、探討學術問題的重要渠道。
學術貢獻:該期刊的創辦旨在為古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一個嚴謹且開放的學術環境。通過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它不斷推動學科前沿的探索,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地質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教育與研究成就:《古地理學報》也是石油大學作為國家重要高等學府學術成就的重要體現,反映了其在地質科學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
以上就是古地理學報的全部內容,古地理學報刊載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古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深度探討:該期刊涵蓋了巖相古地理、生物古地理、構造古地理、地層古地理、層序地層古地理等多個細分領域的研究內容。自然地理古地理與第四紀古地理:探討自然地理古地理現象以及第四紀時期的古地理特征和變化。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