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總在重演只是 歷史在不斷輪回和重演 歷史總在重演 歷史會重演三大定律 為什么歷史不斷重演
因為沒有從過去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沒有正視歷史,所以歷史會重演!要想歷史不會重演,就要從歷史中取長補短
歷史是在艱難伍毀神曲折中前進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結果。
因為艱難余告曲折,所以會重蹈覆轍,重演輝腔虧煌與悲劇;因為要前進,所以會有新的事物不斷涌現,以至取代落后的舊的東西。
《幸福離我好遠》 莊心妍
沙漏倒退時間 我們卻都不變
我知道你不會再出現
難過有一些 只是驕傲在作踐
我隱藏在自己的世界
愛到不敢冒險 心被回憶溶解
心碎已重復了太多遍
歷史在重演 結局都是那么累
封鎖過去沉默心情 不管還會是誰
反正已經 幸福離我好遠
過往溫柔 我會好好懷念
故事重寫 我知道開始離結束清滾并不遠肆正虧
又何必讓兩人變得視而不見
終究還是 幸福離我好遠
只是寂寞 陪著那么明顯
是那個人 我相信不找也自然會遇見
又何必讓自己那么苦不堪言
幸福離我好遠
愛到不敢冒險 心被回憶溶解
心碎已重復了太多遍
歷史在重演 結局都是那么累
封鎖過去沉默心情 不管還會是誰
反正已經 幸福離我好遠
過往溫柔 我會好好懷念
故事重寫 我知道開始裂神離結束并不遠
又何必讓兩人變得視而不見
終究還是 幸福離我好遠
只是寂寞 陪著那么明顯
是那個人 我相信不找也自然會遇見
又何必讓自己那么苦不堪言
幸福離我好遠
歷史總是會重演,這是幾千年也擺脫不了的怪圈,這到底是什么東西在作祟?歷史當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演和輪回著。 皇帝們面對整個帝國,要維持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當然離不開層層級級的官僚,官僚得幫助皇帝老爺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們在某個時期也被稱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 這些大大小小的“牧”們不可能都和皇帝一個心思,可能對皇帝的“奉天承運”的圣旨陽奉陰違,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別,形成所謂的“黨爭”,如戰爭時期的主戰派、主和派,明朝的閹黨和東林黨等等。一般說來,聰明的皇帝不會讓某一派勢力獨自坐大,而會讓兩派實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那么一派坐大,掌握實權,皇帝就會成為一個傀儡。如果兩派勢力保持平衡,那么皇帝的地位和權勢就會得到最大的鞏固,一旦一方想爭皇權,皇帝就會利用另一派來牽制這一派的勢力,從而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和統治。現今的社會何嘗不是如此? 《水滸傳》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逐漸架空晁天王的權力最后取而代之,這就是梁山新舊勢力不平衡引發的結果!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勢,時不時總會冒出那么幾個權臣出來。權臣曹操出現了,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后曹丕篡漢,再后來,司馬家族興盛起來,于是依樣畫葫蘆,晉又代魏,這是多么相似的歷史!也有皇帝把權臣給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護給辦了,然后自己親政,康熙把鰲拜給辦了,而后自己親政。 歷史總是很怪,發生了的事情總是還會發生。比如,隋文帝楊堅同志從北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后世宋太祖趙匡胤又從后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搶奪江山的這兩個朝代的國號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憐的孤兒寡母。一般說來,一個朝代的皇帝可以分為三類:創業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國皇帝!朝代剛剛建立,創業皇帝們一般都是艱苦奮斗,休養生息,勵精圖治。朝代穩定和鞏固后,守成皇帝們就開始躺在先帝開創的繁榮基業上面睡大覺,驕傲自滿,最后亡國皇帝登場,荒淫無度,實施暴政,斷送大好河山。 秦漢以后,一個較為長久的朝代的壽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漢/東漢各存在約200年;大唐王朝約300年;明朝:1644-1368=276年,清朝:1911-1644=267年,朝代的壽命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開國皇帝將自己的子孫封王,為何反復出現削藩和叛亂?西漢王朝七國之亂,西晉王朝八王之亂,大明王朝靖難之役,難道不是唱的同一出戲嗎? 且不說改朝換代這些很大的周而復始的重演,這里單單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現象。各朝各代中,皇帝們深居宮中,經常圍繞在皇帝們身邊的要么是后宮佳麗,要么是太監,于是這兩種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勢力就出現了。因為大臣們隔皇帝太遠,所以皇帝要依靠身邊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漢的滅亡主要是外戚專政,王莽篡漢。實際上,王莽是一個個人素質和修養很好的人,它的目標是想實現古書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結果改革失敗,戰爭失敗,成為被歷史唾罵的賊人!東漢相繼出現了外戚和宦官專政,兩者的勢力此消彼長周而復始的輪回,后來出現“十常侍亂政”,繼而為了謀誅宦豎,董卓進京了,天下大亂了。可以發現,東漢王朝直接亡于宦官,但是后世依然出現宦官亂政,連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監毒死過!明朝又出現大太監九千歲立皇帝劉謹,再后來出現魏忠賢,這些家伙都在朝廷里胡稿。請問,為什么歷史上重復出現閹豎的禍害?還有那呂后專政、武則天稱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又是何其的相似,歷史為什么又在這樣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為什么屠戮功臣的事件在歷史上也在反復重演?屠殺功臣最為厲害的,大概要數劉邦和朱元璋了。為什么恰恰這兩個皇帝都是從一無所有的布衣而奮斗成為皇帝的?為什么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卻沒有布衣出身的劉和朱厲害?為何歷史又在重演?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歷史的重復性。很多事件已經發生過了,在過了一段時間,還會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為前有車后有轍,后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就是這個原因。
在每一個朝代的開始,如果開國君主做的事情,會影響這個朝代的始終。比如,漢代建立的時候,劉邦死后,呂后專權。因此,終漢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響西漢的朝政。最終,西漢亡于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禪讓得了漢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晉朝以禪讓的模式奪了江山。
唐朝時,李世民殺兄弟篡位。結果,唐朝一朝,家族內部的傾軋一直是李家擺脫不掉的夢魘。唐中宗時女主專政,反復幾代,到唐玄宗才結束。
宋朝時,趙匡胤欺負柴榮孤兒寡母奪了江山,自己的孤兒寡母也被趙匡義奪了江山。這一切情況,反反復復的在歷史上演。
在軍事史上,有兩場極為相似的戰役,可是,奇異的是,帶兵的將領的下場卻不盡相同。
這兩場戰役就是戰國時候的長平之戰和明末的松錦之戰。這兩場戰役極其相似,最后的結果也差不多。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一場大決戰。秦國派出的軍隊是四十萬,而趙軍也是四十多萬。但是,趙軍的素質比不上秦軍,只得采取守勢,雙方進入對峙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秦趙由于消耗過大,兩國君主都有決戰的要求。但是作為趙軍的統帥廉頗,知道反攻沒有勝算,所以拒絕趙王的命令,堅守不出。
秦國為了促成秦趙兩國的決戰,用反間計使趙國更換了主帥。以主戰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到了前線,便改變了廉頗的部署準備對秦軍進行反擊。
秦國得知趙國改換了主將,也派白起接管了秦軍。趙括為了反攻,把主力前調,這樣一來,趙軍的部署就變成了前重后輕,后路變得空虛。
在趙括出擊后,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白起利用這個情況,派奇兵包抄趙軍之后,包圍了趙軍。然后又派軍隊將被圍的趙軍分割為兩部分。在完成包圍后,秦王派援軍增援白起,最終全殲了趙軍。戰后,白起把四十萬俘虜全部坑殺。
而松錦之戰,當時的明軍也派出了號稱十三萬的主力,前去解錦州之圍。明軍統帥洪承疇以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術,對清軍發起進攻。在戰役初期,洪承疇的戰術奏效,給了清軍很大的殺傷。
但是,就在清軍步步后退的時候,明朝的皇帝崇禎受下面人的蠱惑,以兵多餉艱為借口,要求洪承疇迅速解錦州之圍。洪承疇不得已,只得急進用兵。
洪承疇采取一路進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圖中央突破。清軍和洪承疇作戰不利,幾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極求援。
皇太極趕緊調集援軍前往,他在觀察洪承疇的布陣后,指出洪承疇的布陣缺陷。因為洪承疇要和清軍決戰,他把主力前調,造成后路空虛,“大眾集前,后隊頗弱”。所謂“此陣有前權而無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極率領軍隊包抄了洪承疇的后路,挖斷道路,斷了洪承疇的糧道。然后皇太極襲取了洪承疇明軍前線的屯糧之地筆架山,奪獲明軍的糧草。
斷糧后的明軍失去作戰的勇氣,于是決定突圍撤退。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清軍殲滅大半。一夜竟然被清軍消滅了五萬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疇率領的明軍被包圍在松山,最終也被清軍攻克,明軍全部被殲,錦州投降。
這一仗,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最后的主力。至關重要的遼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說此戰為清朝定鼎之戰。
長平之戰和松錦之戰十分相似。都是雙方的決戰,都是兵力相當,都是一方因為急于進攻,把主力前調,造成了后路的空虛。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后路,結果被包圍殲滅。
唯一不同的是,趙括穩定軍心,和秦軍決戰,消滅秦軍大半。造成秦軍無力擴張戰果。關東各國發現了機會,和趙國聯盟,在后續的戰爭中打敗秦軍,保證了關東幾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疇則是驚慌逃命,在突圍中全軍覆沒。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的主力,還有余力控制遼西走廊,入邊擄掠。最后入關滅了李自成和南明,統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疇有趙括一半能力,率領明軍與清軍決戰,哪怕拼掉清軍一半人馬,滿清也就無力入關了。那以后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就會完全不同了。
可是,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名聲,洪承疇卻成為了能征善戰的上將,一樣的遭遇,不同的下場,只能嘆道“是也命也運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