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府衙的來歷和歷史?明年工程完工后,不僅結束了“京南第一府”河間無府衙的歷史,還將與逐步修復、復建的府衙古文化街、光明戲院、馮國璋將軍第和毛公書院等文物古跡遙相輝映,成為河間市標志性歷史人文景觀。 自北宋置府以來,河間府、縣并存計804年的歷史。那么,河間府衙的來歷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自北宋置府以來,河間府、縣并存計804年的歷史。所以城內既設府衙,又設縣衙。直至辛亥革命廢府存縣。1936年,國民黨政府又一度在此建立專員公署,專署縣衙均設在原府衙內(現在二中所在地)。
舊府衙座北朝南,衙前設高大照壁(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轅門外有直通河間東西大街的甬路,臨街有高大木牌坊,坊上雕刻有“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傳說是直隸總督方觀承所書)大門兩側有石獅一對,大門附近有口轎族水井。
門口兩側墻壁上(辛亥革命后)左邊書“天下為公”,右邊書“選賢與能”。大門內有門房(傳達室),迎面有方桿旗斗兩個,東西兩側有房舍,為隸卒居猛緩住,往里為儀門,東西分列吏舍,是掾吏辦公的地方。門東有申明亭,門西有旌善亭。
儀門內為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交相掩映,郁郁蔥蔥。西側懸有大銅鐘一個,鐫有銘文,內含白金千兩,聲聞四十里,此鐘后被侵華日軍掠走。
沿甬道北上,原有石臺階五級,上面建有殿堂,名曰大堂,原為府官審理案件之所,凡大堂審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許民眾旁聽,借以顯露“清官大老爺”的明斷。大堂正中懸有匾額,上書:“寶(保)釐堂”三個蒼勁大字,據傳是明朝嚴嵩所書。
大堂兩側有廂房,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碑石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1.河間府建于那個朝代
河間府,地名,現為河間市,地理位置于北京南190公里處,人口,82萬,歷史悠久,曾建州\府\縣\郡\國.
西漢時,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十國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谷諔馉帟r期偽 *** 和抗日民主 *** 并存,偽縣 *** 先后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 *** 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后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天津一區,后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后,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并,河間市由滄州市管轄。
2.古代的河間府包括現在那些地方
河北省。
河間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秦屬巨鹿郡。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
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
準確來說河間府(河間古城)在河間市,自北宋置府以來,河間府、縣并存計804年的歷史。所以城內既設府衙,又設縣衙。
河間古城風貌區項目總建筑面積212072平方米,核心區北至城垣中源卜路、南至南大街、東至學府街、西至武垣北街,面積0.43平方公里。河間市通過對古城區重要節點的復建,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古城風貌區核心,將古城風貌核心區打造成為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
歷史沿革:
河間府始置于北宋大觀二年,規模宏大,遠近聞雹銷穗名。宋朝李素之為河間府署興建第一人。明弘治初年,知府謝文對府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是自宋以后的唯一一次大動作。斗敗
明正德辛未年,府衙毀于火災,后張翊復建。之后各任知府相繼對府衙進行了完善,進入清朝后,清政府沿襲舊制,仍在此城設府存縣,府署仍在原位。
河間府衙復建工程是我市打造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的重點項目工程,同時也是我市三年大變樣的建設工扒喊程之一。我市圍繞“發展環京津休閑旅游”這一目標,把建設“河間府衙”做為2010年十件大事之一。
于2010年11月正式開工,目前府衙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嫌此簡,正在進行道路及圍墻的施工。河間府衙按原芹褲貌建設完成后,可恢復當時河間京南第一府宏偉氣勢,也可極大拉動河間旅游業的發展。
2012年7月份吧
被譽為“京南第手扒友一府”的河間,將再現昔日風光。記者昨天從市旅畢槐游局獲悉,經過近10個月的緊張施工,這里的府衙修復工程已近尾聲,預計將于今年7月份對公眾開放,屆時此畢,滄州又增一個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以上就是河間府衙的來歷和歷史的全部內容,自北宋置府以來,河間府、縣并存計804年的歷史。所以城內既設府衙,又設縣衙。直至辛亥革命廢府存縣。1936年,國民黨政府又一度在此建立專員公署,專署縣衙均設在原府衙內(現在二中所在地)。舊府衙座北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