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與生活論文?此外水溶劑特有的疏水效用對一些重要有機轉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時可提高反應速率和選擇性,更何況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大多是在水中進行的。 水相有機合成在有機金屬類反應,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應現都已取得較大進展。那么,有機化學與生活論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這里有一篇,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苯及其衍生物的性質、應用和危害與預防發現過程凱庫勒的擺動雙鍵苯最早是在18世紀初研究將煤氣作為照明用氣時合成出來的。1803年-1819年G. T. Accum采用同樣方法制出了許多產品,其中一些樣品用現代的分析方法檢測出有少量的苯。然而,一般認為苯是在1825年由麥可·法拉第發現的。他從魚油等類似物質的熱裂解產品中分離出了較高純度的苯,稱之為“氫的重碳化物”(Bicarburet of hydrogen)。并且測定了苯的一些物理性質和它的化學組成,闡述了苯分子的碳氫比。1833年,Milscherlich確定了苯分子中6個碳和6個氫原子的經驗式(C6H6)。弗里德里希·凱庫勒于1865年提出了苯環單、雙鍵交替排列、無限共軛的結構,即現在所謂“凱庫勒式”。又對這一結構作出解釋說環中雙鍵位置不是固定的,可以迅速移動,所以造成6個碳等價。他通過對苯的一氯代物、二氯代物種類的研究,發現苯是環形結構,每個碳連接一個氫。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設想:詹姆斯·杜瓦則歸納出不同結構;以其命名的杜瓦苯現已被證實是與苯不同的另外一種物質,可由苯經光照得到。1845年德國化學家霍夫曼從煤焦油的輕餾分中發現了苯,他的學生C. Mansfield隨后進行了加工提純。
人們生活中所需的水份蛋白質、局則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絕大數來自日常飲食,人們通過食物的攝取來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從而使人體處于健康狀態。營養學是一門結合實際的應用科學。合理營養學是一門結合實際的應用科學。的營養可以防治多種疾病。食物是營養素的"載體",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必須通過食物獲得。營養學家主張用食物來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提倡合理的膳食是營養之本。合理營養是健康長壽和力量的保證。
一、日常飲食中的誤區
<一>盡管日常飲食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但如果食用不慎也會有損健康。例如:
1 牛奶不可空腹飲奶,使奶未充分消化即進入腸道,不利于養分吸收,同時牛奶中的與一羥色氨等催眠成分進入體內,可使你工作或學習處于低潮。
2 忌食青蛙,青蛙以田中害蟲為食,而害中體內又往往沾有農藥,這種農藥殘留在青蛙體內。
3 飯后不宜喝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可與食物蛋白質結合,既妨礙蛋白質吸收,又易發生便秘。
4 酒后不宜用濃茶解酒,因為酒中的乙醇隨著血液循環到肝臟中轉化成乙 醛,再變成乙酸,然后分解成水和CO2,經胃臟排出體外。 二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污染
<二>食品中化學污染物的來源
2.1 食品中化肥污染
在農業生產中,化肥的合理科學施用不但能夠改善土壤結構,而且能夠增加農作物產量。
有機化學的發展簡史“有機化學”這一名詞于1806年首次由貝采里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學條件限制,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從天然動植物有機體中提取的有機物。因而許多化學家都認為,在生物體內由于存在所謂“生命力”,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而在實驗室里是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從氰經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無意中用加熱的方法又使氰酸銨轉化為尿素。氰和氰酸銨都是無機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機化合物。維勒的鉛模實驗結果給予“生命力”學說第一次沖擊。此后,乙酸等有機化合物相繼由碳、氫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學說才逐漸被人們拋棄。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有機化合物不斷地在實驗室中合成出來,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與生物體內迥然不同的條件下合成出來的。“生命力”學說漸漸被拋棄了,“有機化學”這一名詞卻沿用至今。
從19世紀初到1858年提出價鍵概念之前是有機化學的萌世搜芽時期。在這個時期,已經分離出許多有機化合物,制備了一些衍生物,并對它們作了定性描述,認識了一些有機化合物的性質。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有機化合物燃燒后,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為有機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礎。
有機化學發展介紹及前景
一.發展介紹
1806年首次由瑞典的貝采里烏斯(J.J.Berzelius,1779—1848)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19世紀初,許多化學家都相信,由于在生物體內存在著所謂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生物體內才能存在有機物,而有機物是不可能在實驗室內用無機物來合成的。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F.W?hler,1800—1882)用氰經水解制得了草酸;1828年,他在無意中用加熱的方法又使氰酸銨轉化成了尿素。氰和氰酸銨都是無機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機物。維勒的實驗給予“生命力”學說以第一次沖擊。在此以后,乙酸等有機物的相繼合成,使得“生命力”學說逐漸被化學家們所否定。
有機化學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是萌芽時期,由19世紀初到提出價鍵概念之前。喊早族
在這一時期,已經分離出了許多的有機物,也制備出了一些衍生物,并對它們作了某些定性的描述。當時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表示有機物分子中各原子間的關系,以及建立有機化學的體系。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L.Lavoisier,1743—1794)發現,有機物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的工作為有機物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礎。
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危機,由于人口急劇的增加,資源的消耗日益擴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礦產等資源占有量逐漸減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環保問題就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在為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在生產活動中不斷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化學工業也為環境和人類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發達國家對環境的治理,已開始從治標,即從末端治理污染轉向治本,即開發清潔工業技術,消減污染源頭,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綠色技術”已成為21世紀化工技術與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科技前沿。
綠色化學又稱綠色技術、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即是用化學及其它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
化學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從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轉化的科學。傳統的化學雖然可以得到人類需要的新物質,但是在許多場合中卻既未有效地利用資源,又產生大量排放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綠色化學則是更高層次的化學,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得物質的轉化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物緩“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
以上就是有機化學與生活論文的全部內容,化學與人類健康關系的小論文篇1 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一說法,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貴族,無論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還是豐衣足食的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的各個階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頭等重要的生活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