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價荊軻?兩千多年以來,對于荊軻刺秦的評價有褒有貶。褒者贊頌荊軻不畏權不畏死,以身死義。貶者批評荊軻阻礙大一統,只逞匹夫之勇,以致身死。我認為荊軻刺秦是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并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的功績,那么,歷史評價荊軻?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陶淵明說荊軻"惜哉劍術疏",是對荊軻武藝不精的最準確的評價,但未必是對刺秦失敗的最正確的認識,而荊軻自己認為他是為了活捉嬴政而錯失了刺殺的機會。
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并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采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擴展資料:
傳說荊軻本是齊國慶氏的后裔,后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荊軻喜愛讀書、擊劍,憑借著劍術游說衛元君,衛元君沒有任用他。此后秦國攻打魏國,設置了東郡,把衛元君的旁支親屬遷移到野王。
荊軻漫游曾路經榆次,與蓋聶談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出去以后,有人勸蓋聶再把荊軻叫回來。蓋聶說:“剛才我和他談論劍術,他談的有不甚得當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應該走了,不敢再留在這里了。”
派人到荊軻住處詢問房東,荊軻已乘車離開榆次了。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蓋聶說:“本來就該走了,剛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兩千多年以來,對于荊軻刺秦的評價有褒有貶。褒者贊頌荊軻不畏權不畏死,以身死義。貶者批評荊軻阻礙大一統,只逞匹夫之勇,以致身死。我認為荊軻刺秦是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并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的功績,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回報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荊軻可以說是足智多謀,計劃了很久,這是好的地方.但是太過急躁,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去刺殺秦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事情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前六年。當時,秦統一全國的趨勢已定:韓已被消滅,楚、魏、趙也名存實亡,燕、齊亦危在旦夕。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贏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以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
歷代文士對荊軻刺秦王有這樣的評價: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荊柯刺秦王是否真的是在逞匹夫之勇呢?
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歷史中的荊軻沒有電視劇中的形象那么偉大,《史記 刺客列傳中有記載》。但是燕太子丹派遣刺客刺殺秦王本來就不是個明智的決定,結果是引火燒身,給秦以出兵攻燕的機會。而荊軻武藝也太差了點兒,離那么近都沒刺中,追著秦王嬴政在大殿里圍著柱子轉了好幾圈,終于沒殺成。不過,他那種不畏生死的英雄氣概還是令人感動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君子一去兮不復還。”
從個人角度來看,荊軻是個英雄,他不畏強大的秦國勢力,毅然刺殺秦始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何等的豪言壯語,何等的氣魄。這便是上古的“俠”,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將生命置于度外。這便是“俠”的動人心魄的悲壯。古俠不是今人,時代的局限讓他們無法理解歷史的必然趨勢,只能憑著仁、義等的傳統俠士品德來衡量世事。因此,從一個古俠的角度來評價,荊軻是當之無愧的千古英雄。“刺客”多么堂堂正正,令人拜倒的稱呼,象征著俠的傲骨,豈是那些遮遮掩掩的殺手可比的?真是污了“刺客”的神圣。
從整個歷史來看,荊軻卻是錯了。秦國強大,六國衰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秦怎能不萌生滅六國而統一的想法?面對強秦,不是想辦法使自己強大起來與之對抗,而是妄圖用刺客刺殺的捷徑來阻止秦的攻勢。殊不知,燕國既弱,即使阻止了秦國,過不了多久仍會出現其他國家如秦國一樣虎視眈眈。統一已成必然,任何阻止歷史車輪的做法都是徒勞,只有順應它的發展,才有機會生存。“順天者生,逆天者亡”這道理,古人早已總結出來了,只是又有幾人真正理解呢?但是已知歷史的人不能強求荊軻去明白這一切,因為他沒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理論作指導。荊軻的刺秦,在我看來也是必然,即使沒了荊軻,還會有其他的張三李四出現。
以上就是歷史評價荊軻的全部內容,在很多人的眼里,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并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