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出自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的歷史故事。鐵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出自李白小時候遇到老嫗磨鐵杵的故事。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出自曹操行軍途中以梅止渴的故事。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整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那么,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主要包括以下這些:
三顧茅廬:形容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的歷史故事。
鐵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出自李白小時候遇到老嫗磨鐵杵的故事。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出自曹操行軍途中以梅止渴的故事。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整地從秦國帶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四面楚歌: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項羽被劉邦軍隊四面埋伏時聽到的楚地歌聲。
負荊請罪: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廉頗向藺相如道歉的故事。
精忠報國:竭盡忠誠,報效祖國。出自岳飛抗金的故事。
手不釋卷: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出自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呂蒙勤奮讀書的故事。
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出自孫敬頭懸屋梁、蘇秦錐刺大腿勤奮讀書的故事。
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1.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故事講述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亮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 成語“如火如荼”出自《國語·吳語》。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3. 成語“請君入甕”出自《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 成語“洛陽紙貴”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5. 成語“望梅止渴”出自《列子·湯問》。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 成語“高山流水”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彎基優美。
7. 成語“雞嗚狗盜”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8. 成語“草木皆兵”出自《莊子列御寇》。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9. 成語“探驪得珠”出自《莊子·秋水》。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10. 成語“胸有成竹”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包括臥薪嘗膽、草木皆兵、圍魏救趙等。以下是這些成語的詳細介紹:
臥薪嘗膽:源于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后,為了銘記戰敗之苦,在床頭放了苦膽,并躺在柴草上,以此激勵自己發奮圖強。現在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戰。前秦軍隊在戰敗撤退時,由于過度驚慌,將領甚至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了追兵。現在用來形容人在極度緊張、恐懼時,看到的每一處都可能是假象或產生幻覺。
圍魏救趙: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被魏國軍隊圍攻,孫臏建議采用避實擊虛的策略,攻擊敵方的薄弱環節,迫使敵方撤回進攻趙國的軍隊。現在用來比喻包抄敵人的后方,迫使敵人放棄原來的計劃。
除此之外,還有指鹿為馬、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等成語也都出自歷史故事。這些成語不僅富含歷史的智慧,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鷸蚌相爭:這個成語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它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2. 指鹿為馬:這個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橘陵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它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3. 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講述了項羽在秦末戰爭中,為了激勵士兵決一死戰,破壞了船只和鍋具,表示不留后路,決心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故事。它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4. 孟母三遷:這個成語出自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它描述了孟軻的母親為了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的故事。這個成語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1. 完璧歸趙
解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例句:這些書我看過之后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2. 圍魏救趙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的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點打援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 毛遂自薦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近義詞:自告奮勇
反義詞:自慚形穢
例句:學校需要能干的志愿者,小剛毛遂自薦。
4. 負荊請罪
解釋:指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請求對方責罰。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近義詞:幡然悔悟
反義詞:死不悔改
例句:昨天言語多有冒犯,今天特來負荊請罪,請您多包涵。
5. 諱疾忌醫
解釋: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愿醫早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愿改正。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詞:聞過則喜
例句:醫生說這位病人本來有救,但因諱疾忌醫,等到病情惡化后,終致藥石罔效。
以上就是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的全部內容,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 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 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2、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