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歷史?宜昌的歷史沿革如下:1. 遠古至秦朝 距今約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的“長陽人”在此活動,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 數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實了七、八千年前的祖先生活在此地。 遠古時期,宜昌屬于西陵部落。 夏商周三代,夷陵是古荊州的一部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夷陵被改置為巫縣,秦朝設郡縣后,那么,宜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宜昌的歷史變遷概述如下:
宜昌市遠古時期:宜昌市遠古時期屬西陵部落,是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
夏商時期:夏商時期,宜昌市屬于古荊州的地域范圍,這一時期的歷史記載相對模糊,但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地域劃分。
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宜昌市成為了楚國的西塞要地,并建有城邑。楚國在此地設有重要的軍事和政治設施,顯示了其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宜昌市大部分地域被劃入南郡,成為秦朝統治下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宜昌市的行政區劃有所變動。宋、齊時期與晉朝相同,梁朝時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時改為拓州,后周時又改為峽州。
明代:明代洪武九年,峽州被改為夷陵州,并領有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此時,夷陵州成為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清代:清代時期,宜昌市的行政區劃再次發生變化。順治四年,夷陵州隸屬于荊州府。
宜昌市擁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那時清江流域已有“長陽人”活動。宜昌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已有數十處遺址,證明了四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宜昌自古以來屬于西陵部落,夏商時期為古荊州的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成為楚國的西部要塞,并建立了城邑。此后,它一直是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攻楚并焚燒了夷陵,設立南郡,這是“夷陵”名稱首次見于史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宜昌的大部分地域歸屬南郡。兩漢時期,宜昌地區分屬荊州南郡和武陵郡,設有夷陵、夷道、枝江、當陽、臨沮、秭歸、佷山等縣。
三國時期,宜昌大部分地域先屬魏,后屬蜀,最終屬吳。晉朝時設立宜都郡,統轄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四縣,宜昌名稱首次出現在史籍中。南北朝時期,宋、齊、梁與晉朝相同。西魏時改稱宜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
唐朝初期,夷陵郡改稱峽州郡,領原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年又改稱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稱峽州,領原四縣,屬山南東道。五代時期,峽州曾短暫并入南平國。宋朝時,峽州恢復原名,領原四縣,屬荊湖北路。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峽州路升格,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
宜昌歷史悠久,擁有超過2700年的文明積淀。
一、遠古時期
距今一二十萬年前,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已有“長陽人”的活動痕跡。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早期的文明。
二、古代歷史
宜昌遠古時期屬西陵部落。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周三代時,夷陵(宜昌古稱)為古荊州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夷陵成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并建有城邑,顯示了其在當時的重要戰略地位。
三、秦漢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夷陵置巫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西漢時,夷陵繼續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夷陵被改名為臨江郡,這一系列的行政區劃調整,反映了宜昌在秦漢時期政治地位的變化。
綜上所述,宜昌的歷史悠久,從遠古時期的“長陽人”活動,到古代作為荊州地和楚國西塞要地的重要地位,再到秦漢時期的行政區劃調整,都彰顯了宜昌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宜昌市是湖北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以下為其概況簡介:
地理環境:地處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水熱同季。
歷史文化:古稱夷陵,古城建置起源于春秋時期,有2700多年歷史,是巴楚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屈原、王昭君的故里。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等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行政區劃:轄5個市轄區(夷陵區、西陵區等)、3個代管縣級市(宜都市、枝江市、當陽市)、3個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人口民族:2022年末常住人口392.00萬人,戶籍人口386.54萬人。是土家族聚居、多民族雜居地區,現有少數民族人口47.2萬人,土家族占全部少數民族人口的87.4%。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發現各類礦產10類89種,磷礦儲量居全國八大磷礦區第二位。
發生在宜昌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故事主要有以下幾個: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故事概述:三國時期,劉備為報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之仇,率領大軍伐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芒,堅守不戰。雙方對峙于夷陵。后劉備求戰不得,移營于山谷中,連營七百里。陸遜看準時機,采用火攻策略,火燒劉備連營,大獲全勝。此戰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
夷陵之戰:
故事背景: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宜昌關聯:此戰發生在夷陵,對三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劉備在此戰中慘敗,元氣大傷,最終病逝于白帝城。而東吳則借此機會穩固了江東基業,為后來的三國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礎。
其他歷史故事:
雖然宜昌在歷史上并非總是戰爭的中心,但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它還承載著許多其他類型的歷史故事,如古代水利建設、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
以上就是宜昌歷史的全部內容,宜昌的歷史變遷如下:遠古時期:宜昌市遠古時期屬于西陵部落。夏商時期:宜昌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宜昌市成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并建有城邑,之后成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于史籍。秦朝時期: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郡縣,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