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歷史?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余下朝代替換很快并有多國并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那么,魏晉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魏晉指的是魏晉南北朝,在漢朝之后,隋朝之前。魏指的是曹操家的天賀脊下虧則,當時曹操打敗蜀吳,一禪空滲統天下,后被司馬家篡位,建立晉朝。后來出現南北朝,最后被楊堅一統天下,成立隋朝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余下朝代替換很快并有多國并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煞譃槿龂鴷r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世或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滲汪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間,以及在三十余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搜喊伍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于復雜化。
民族戰爭、民族融合、民族重組。
1、民族戰爭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譽亂,大分裂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除西晉短期統一以外,魏晉南北朝多數時間處在分裂割據狀態,或三國鼎立,或南北對峙。
南北對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時常呈現不同的分裂割據局面。分裂割據狀態下,戰亂頻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業的嚴重破壞、商業經濟的衰退是分裂割據帶來的后果。
2、民族融合
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秦統一中國以后幾百年間,我國各民族形成發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的結果?!岸嗝褡宓慕y一”,是對秦漢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構成了魏晉南北朝社會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時代特征。
兩漢時期漢匈之間的和戰,增進了雙方的交往與了解,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遷居內地、建立少數民族政權,最后與漢族融合,提供了條件。
3、民族重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虛前融合自東漢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后,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并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于一個巨大動蕩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于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三國之鼎峙 王仲麒著 商務印書館 1931年
三國史略 王仲麒著 商務印書館 1935年
三國史話 呂恩勉著 開明書店 1946年
三國新志(七卷) 劉公任著 世界書局 1947年
三國史講話 徐德麟著 群聯出版社 1955年
三國會帆高消要 楊晨著 中華書局 1956年
三國會要 錢儀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三國志札記 楊晨 崇雅堂叢書本 1936年
讀三國志雜志 林國贊著 中華書局 1959年
三國志裴注述 林國贊著 中華書局 1959年
讀態知三國志蠡述(三卷) 李澄宇著 未晚樓本 1933年
三國志集解 盧弼著 古籍出版社 1957年
三國人物論 祝秀俠著 臺北中正書局 1953年
三國人物評傳 黃逸民著 臺北國民出版社 1958年
三國經濟史 陳嘯江著 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 1936年
曹魏之經濟基礎 馬智修著 香港著者印 1968年
三國志兵事鉤元 王嵩儒著 濟南印本 1928年
三國時代薄葬考 于世琦著 青島聽濤樓 1933年
魏晉思想論 劉大杰著 昆明中華書局 1939年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賀昌賢著 商務印書館 1946年
魏晉清談述論 周紹賢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魏晉的自然主義 容念褲肇祖著 商務印書館 1935年
魏晉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想略論 湯用彤,任繼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
魏晉文學論稿 湯用彤著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三國志平議(二卷) 李寶洤著 漢堂類稿本 1922年
三國志評論(四卷) 李景星著 四史評論本 1932年
三國志知意 劉咸析 成都尚友書塾 1932年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歷史上有多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也有多個政權更迭如走馬觀花般的亂世。這些個小政權國家紛至登場,相互對峙,自我感覺也是一世之雄的樣子。但只是苦了后世人,許多人對這些時期總是一臉蒙逼,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魏晉南北朝歷史梳理,希望大家喜歡!
一、楔子:舊時代的終結
秦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強盛的時代(尤以西漢武帝至宣帝時期為頂峰),而其強盛的基礎則在于極為徹底的編戶齊民制度,國家通過控制編戶,強有力的保證了稅源、兵源的充足,為其開疆拓土提供了條件。
但是自西漢元帝以來,伴隨著官僚機構的逐漸腐化,地方豪族出現,他們包庇人口、武斷鄉曲,他們的存在與秦漢帝國的體制相對立,到了東漢中期,部分豪族通過家傳經學逐步轉變為士族,逐步從地方進入中央官界,進一步鞏固其勢力。與之同時,官僚機構進一步腐化,導致皇權弱化,外戚和宦官不斷的爭斗導致了中央權威的喪失。在中央和地方兩股離心勢力的影響下,國家對地方日漸失去控制,最終本為監察區的州轉變為行政區,帝國開始走向瓦解。
西晉雖然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是士族和豪族完全占據了中央與地方社會,國家對地方控制極弱,晉武帝繁瑣、細致的布局正體現了西晉局勢的一觸即潰,最終在晉武帝去世后不久,毀滅晉王朝的八王之亂正式爆發。
以上就是魏晉歷史的全部內容,“魏晉”不是朝代,是歷史時期,即“魏晉時期”,它包括三國、晉朝(西晉),以及后來南方的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這一段歷史時期。緊接其后的是南北朝。因為歷史時期一般需要一個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