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音樂下冊教案?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同學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扮演和唱。 3.進行簡單的二聲部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大象》(提示同學大象的音樂應該是:緩慢繁重的、那么,一年級音樂下冊教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一年級#導語】做一份好的教案沖凳,可以讓老師在教學中游刃有余,顯現出足夠強大的自信。而且對于教案不僅僅是學校考核的標準之一,一個優秀的教師,他會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獨到的見解,可能你的見解是最先進的一種方式說不準呢?以下是 考 網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篇一】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望月亮》
教學目標:
1、能學會演唱歌曲《望月亮》,并能用多種聲勢參與表現歌曲。
2、在聽歌曲的過程中,能根據律動來擺動身體,表現歌曲本身的含義。
教學重點:學會唱《望月亮》
教學難點:能根據歌曲中的音律來表現自己。
教學準備:
錄音機、課件
教學過程
十一、情景導入
(出示動畫)一個晴朗的晚上,月亮、星星一眨一眨的,多美麗啊!月亮下,許多的小朋友在玩耍,有一位老公公慢慢地走來,說:“小朋友,你們愛看月亮嗎?“
師:你們愛看月亮嗎?
學生匯報。
十二、學唱歌曲《望月亮》
師:你們有接過媽媽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接一下媽媽,好嗎?
師:我們先來聽一聽,我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播放歌曲:《望月亮》,先熟悉旋律。)
師:你能跟著音樂,和動畫中的小朋友小聲得唱一唱,看誰最快學散坦旅會唱。
(連續播放三次歌曲,讓學生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跟著學唱,能很快就唱會的。
第一課《春天》
教學目標
一、通過聆聽歌(樂)曲,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
二、通過演唱《小雨沙沙》,引導學生細皮蔽心地觀察事物,啟迪學生熱愛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鵑圓舞曲》相比較,說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編創動作表現歌(樂)曲,準確地唱歌。
教學建議
一、本課可安排兩課時完成。
二、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春天”萬事萬物的描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題的理解上聆聽樂曲和歌曲。
三、教師可調動現代化教學手段,選用春天的錄像,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教師應采用各種方法,使學生有表現地唱好歌。
教材分析
1.手風琴獨奏曲《杜鵑圓舞曲》
《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作的一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
約納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國學習音樂,他寫過一些音樂作品,但以這首《杜鵑圓舞曲》流傳最廣,也使得約納森名傳于世。這首鋼琴曲也常以管弦樂或其他器樂形式演奏。據說在1918~1930年間約納森曾在斯德哥爾摩“金杜鵑電*”專為無聲影片的放映作鋼琴配音,本曲即為當時影片即興配音而作。
《杜鵑圓舞曲》在曲調和節奏上,具有挪威民間舞曲的風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圓舞曲體裁,C大調,中板。
教學目標1.學習用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結合生活中的經驗,用敲擊、動作等方式探索、感知、體驗音的強弱;
重點難點1.學習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強弱對比的手法來演唱歌曲。
2.分辨音的強弱,并用唱、拍等不同形式來表現音的強弱。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打擊樂器等。
教學流程
一、師生問好!
要求:輕巧、有彈性。
三、新課教學。
一)新課謎語導入:
圓圓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
娃娃見了愛打它,一打就說咚咚咚。
二)玩樂器:
1.認識樂器:大鼓和小鼓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個鼓朋友,一個叫大鼓。
×××(嗨你好!)
一個叫小鼓,也叫小軍鼓。
×××××(你好小朋友)
2.通過敲擊、觀察正確分辨大小鼓在聲響、形狀、敲擊方式上的區別。
師:大鼓小鼓真有禮貌,小朋友要不要也和他們問好呢?運用生動的語言邀請學生進行樂器的敲擊。
3.找出合適襯詞,為歌曲學唱做好準備
念老虧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為大小鼓在聲響和擊奏方式上分別找出合適的襯詞。鼓勵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選擇一個*合適的詞語,運用于歌曲的學唱而并非完全一致的按照書本上的來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有效的提升了他們對于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積極性。
第六課 咯咯噠
一、教學內容:
1、 聆聽《公雞 母雞》
2、 聆聽《我的小雞》
3、 扮演《母雞叫咯咯》
4、 扮演《下蛋啰》
二、教學總目標:
1、 通過聆聽、扮散大演,表示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2、 認識鈴鼓和響板,并通過探索式的學習掌握其演奏方法。
3、 能夠自編動作參與扮演。
三、教材分析:
1. 管弦樂《公雞母雞》
《公雞母雞》選自法國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這部組曲由13首帶有小標題的小曲和終曲組成,分別是(1)序奏與獅王進行曲;(2)公雞母雞;(3)騾子;(4)烏龜;(5)大象;(6)袋鼠;(7)水族館;(長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處的杜鵑;(10)鳥舍;(11)鋼琴家;(12)化石;(13)天鵝。
《公雞母雞》首先由鋼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復組成的音調和頓音,模仿母雞咯咯的啼叫聲,仿佛剛剛下了蛋的母雞在報喜。接著鋼琴模仿公雞的啼叫聲。公雞和母雞的叫聲交織在一起,樂曲情趣盎然。
2. 童聲合唱《我的小雞》
《我的`小雞》是一首阿塞拜疆兒童歌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
這篇《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放牧》 》是 無 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放牧》
教 學 目 標
一、通過聽《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困辯含的變化。
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三、準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镲的伴奏。
第一課時
一、律動:
聆聽《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師的動作,感受音樂的節拍和情緒。灶猜
二、聆聽《牧童哪里去了》教學基本要求
1.聽歌曲前,同學們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師完整地播放歌曲錄音,學生初聽。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滲透珍惜學習時光的教育。 3.學生可根據歌曲內容,分小組、分角色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啟發學生看插圖,聽錄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聽著范唱錄音,用手指著圖形譜(羊)輕輕地跟唱。
提示學生第三段歌詞分別在哪里?結束句在哪里?
3.能跟著老師汪笑的手勢、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以上就是一年級音樂下冊教案的全部內容,1.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教學內容 1、歌曲《快樂的孩子愛唱歌》。 2、鋼琴獨奏《節日舞曲》。 3、歌曲《多快樂呀多幸福》。 教學目標 1、在歌表演《快樂的孩子愛唱歌》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參與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