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歷史?化州市是廣東省西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縣級市,最早建制于公元426年。建制與歷史名稱:化州市歷史上最先建制于公元426年,當時南朝劉宋政權在陵羅江口修筑了一座石城,并設置了羅州縣。公元980年,因“石龍勝跡”改名叫做化州,這是化州這個名字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此后,那么,化州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化州市是廣東省西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縣級市,最早建制于公元426年。
建制與歷史名稱:
化州市歷史上最先建制于公元426年,當時南朝劉宋政權在陵羅江口修筑了一座石城,并設置了羅州縣。
公元980年,因“石龍勝跡”改名叫做化州,這是化州這個名字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
此后,化州在歷史上還曾有過石龍縣、石龍郡、南石州、辯州、陵水郡、勛州、化縣等多個名稱。
地理位置與面積:
化州市位于廣東省的西南部,由茂名市代管。
化州市的面積約為2356.52平方公里(另有說法為2354.2平方千米)。
人口與經濟:
2023年化州市的常住人口為131.06萬人,戶籍人口達到180萬。
GDP為663.96億,顯示出其較強的經濟實力。
歷史文化:
化州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化州裹蒸粽制作技藝。
年例文化也是化州的重要文化符號,體現了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
如需更多關于化州歷史的信息,建議查閱相關歷史文獻或訪問化州市人民政府官網。
化州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的唐堯虞舜時期,當時其境域屬于南交。隨著時間變遷,化州的名稱和行政區域多次變動。
從夏商周時期至秦朝,化州歸屬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后,這里被納入象郡。漢代至晉代,化州曾為南越國的一部分,歸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時期,高興郡和高涼郡的設立和廢置,讓化州的行政歸屬多次調整。
南朝時期,426年,檀道濟在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筑石城,設羅州縣,標志著化州建縣的開始,距今已有超過1500年歷史。隨著歷史的推進,羅州縣的名稱和治所多次變動,如宋朝時曾復置高興郡,梁朝時設置了石龍郡、石龍縣,并升羅州為羅州,州治位于今化州城東北。
隋唐時期,隋朝廢除高興、石龍二郡,隋后至五代十國,化州的名稱和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更改,如辯州、勛州、化州路、化州府等。宋代以后,化州改稱化州府,并在不同的朝代中與吳川、石城等縣合并或分離。
民國時期,化州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域調整,直至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歸屬茂名市代管,標志著化州從縣級行政轉變為市(縣級)建制,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
擴展資料
中國化橘紅之鄉——化州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1′-- 110°45′、北緯21°29′-- 22°13′,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
化州和湛江不是同一個地方。以下是關于化州和湛江的詳細對比:
一、地理位置與行政歸屬
化州:隸屬于廣東省茂名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化州已有156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盛產化橘紅,素有橘鄉、橘城、橘州之美譽。
湛江:是廣東省地級市,位于中國大陸南端、廣東省西南部,屬于熱帶北緣季風氣候,是粵西和北部灣城市群中心城市。
二、歷史沿革
化州:在歷史上,化州曾經歷過多次行政區劃的變更,但始終未歸屬于湛江市。1994年7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縣級),由茂名市代管。
湛江:湛江的行政區劃歷史悠久,但同樣與化州沒有直接的歸屬關系。湛江專區曾管轄過吳川縣(現為吳川市),而吳川縣在歷史上曾與化縣(現為化州市)合并過,但這一合并是短暫的,且發生在湛江專區成立之前。
三、習俗與文化
化州:化州人民保留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如化橘紅文化節等,體現了當地人民對化橘紅的深厚感情和獨特文化。
化州已有1560多年的悠久歷史。
化州古稱石龍,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具體來說:
命名由來:980年,辯州改為化州。因州治在石龍縣(今化州市城區),古人認為“龍能變化”,故取名化州。
歷史事件:化州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重要事件。例如,1098年,范祖禹被貶到化州安置,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朝廷的政治斗爭和官員的貶謫制度。1179年,陸川李接發動起義圍攻化州城,這次起義對當地的社會穩定和政權更迭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1571年倭寇進犯化州城,也是化州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爭事件,展現了化州人民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的英勇抵抗。
革命時期:在革命時期,化州也是南路革命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之一。這里的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和犧牲,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化州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化州人民創造了無數輝煌和成就,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廣東省化州市簡介
化州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下游地區,地理位置獨特,東與高州市、茂南區接壤,西與廉江市、廣西陸川縣相鄰,南與吳川市相連,北與廣西北流市交界。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化州市成為連接廣東與廣西的重要樞紐。
氣候與自然環境優越:化州市地處亞熱帶,擁有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和肥沃的土地。這些自然條件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化州市成為我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
土地資源豐富:化州市總面積達到23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這些豐富的土地資源為當地的農業、林業、漁業和果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人口與行政區劃:化州市人口眾多,總人口達到140萬人。在行政區劃上,化州市轄有5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試驗區、17個鎮和13個國有農林場。這些行政區劃的設置有助于當地的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化州市的歷史悠久,1994年撤縣設市,標志著化州市在行政級別上的提升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以上就是化州歷史的全部內容,化州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的唐堯虞舜時期,當時其境域屬于南交。隨著時間變遷,化州的名稱和行政區域多次變動。從夏商周時期至秦朝,化州歸屬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后,這里被納入象郡。漢代至晉代,化州曾為南越國的一部分,歸屬合浦郡高涼縣。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