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教學案例分析(上) 一、教學內容:義務 教育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 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那么,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年級下冊數學數的順序比較大小如下:
1、教學內容:數的順侍早序和比較大小
2、教材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20以內各數的認識及比較大小,這為過度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課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對以后學習1000以內和更大的數打好基礎。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其排列規律,然后填寫百數表,探索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數的排列規律,幫助學生整體認識衡談禪百以內數之間的關系,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
3、學情分析
學生已能認讀100以內的數,并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所以按順序填寫百數表,不是很大問題,探索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數的排列規律是本節課的難點。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數的順序,知道一個數的兩個相鄰數,同時在生活中學生咐塵也都接觸過比較兩個數量多少的實際問題,初步積累了一些方法和經驗。因此,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通過發現百數表的排列規律,進一步鞏固數位、數的讀寫等知識技能,并根據兒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特點,正確比較數的大小,加強對數的概念的認識,發展數感。
教學案例分析可以幫助一年級數學老師們更好地掌控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我為一年級數學老師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教學案例分析(上)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教材分析:
《分類》這祥猛節數學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對同種物品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對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分同一類物品,理解對于同一類物品,按照不同的標準來分,分得的結果是不同的,從而進一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逛超市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超市購物吧!生:(非常開心地)耶!
課件一謹埋橋:(動畫)超市里,商品琳瑯滿目,各種商品整齊的放在柜臺上,同學們愉快的在超市里購物。
師:看到這兒,你們有什么話要說啊?
生1:超市的商品真多呀。
一、基本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后,學生的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了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各種學習活動。但是一年級學生畢竟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在快樂學習中進一步體驗思維的樂趣、成功的樂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認識圖形、20以內的退位減法、分類與整理、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找規律,這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0以內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各數的基礎上,這冊教材把認數的范圍擴大到100,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概念,學會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弄清100以內數的組成和大小,會用這些數來表達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數感。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的認識外,還安排了學習具體時刻幾時幾分的讀、寫方法。"找規律"和"統計"是兩部分新的教學內容。"找規律"引導學生探索一些圖形或數字的簡單排列規律,初步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一、教材分析:
“9加幾”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10加幾的基礎攜正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繼續學習8、7、6、5、、、、、加幾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進位加法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 本單元內容是全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可加強操作和觀察活動,高度重視學生對實物、模型、圖畫的深入觀察和學具拼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起數的概念和加減法計算的知識表象,讓學生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通過多種途徑掌握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本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的起始課,是學生在學習了1~5的認識和加減法以及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既是對讀數、數數等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為后續認識數位、理解位值制戚仔的意義等知識奠定基礎的一課,在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主題圖提供了多種數量不等的學具,旨在讓學生通過數出數量超過10個的學具,得到11~20的某個數據,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話題,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數數之后進行練習,培養數感提供了素材。在使用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說一說圖中有什么,再數一數,進而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本節課的導入,也可以將主題圖作為練習的一部分,在學習新知之后,讓學生看一看,數一數,引導學生學會不重復、不遺漏地數數,從而積累數數的經驗。
例1是從學生熟悉的小棒入手,通過擺、數、捆等活動直觀了解11~20各數的組成。教材在編排上分為兩個層次。首先,引導學生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從而明確10個一捆成一捆就是1個十,突出把“十”作為計數單位。其次,在一捆小棒的基礎上逐漸增加單根小棒,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數數,同時直觀理解 11~20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以上就是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的全部內容,例1是從學生熟悉的小棒入手,通過擺、數、捆等活動直觀了解11~20各數的組成。教材在編排上分為兩個層次。首先,引導學生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從而明確10個一捆成一捆就是1個十,突出把“十”作為計數單位。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