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四年級練與測試答案蘇教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免費 三年級下冊二單元語文測試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全冊備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簡單了解數的產生,認識自然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是整數的一部分。
2.使學生認識多位數的計數單位,理解十進制計數法及數位 的含義,掌握數位的順序和數級的概念,能根據數位或數級的頃序,初步認識一個具體的數中各個數位,以及數的組成。
教具準備:計數器,多位數的卡片,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一、教學數的產生
1.復習。
(1)提問:你能從右往左說出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嗎?誰能從右往左說一說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
(2)讀出下面各數,并說一說每個數的組成。10000400045004530453220602006
2.教學數的產生。
(1)自然數的產生。(2)說明數的產生。
3.教學自然數。
(1)說明自然數。
有了數字,就可以用數來表示物體的個數。
提問:如果一個物體也沒有,用哪個數表示?
追問:什么樣的數叫做自然數?你能再說出幾個自然數嗎?
(2)教學自然數的特征。
提問: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相鄰的兩個自然數相差幾?有的自然數?為什么?
想一想:自然數的個數是怎樣的?
追問:哪些數是整數?
二、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1.教學計數單位。
(1)復習萬以內數的計數單位。
我們在前三年多里學的整數,都是萬以內的數。萬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指板書的個、十、百、千、萬)想一想,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提問:根據上面的關系,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教學萬以上的計數單位。
①說明: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要用到比萬大的數,從今天起,我們要學習比萬大的多位數。
老師舉出一些比萬大的數的例子。
含仔②從以前學習的一萬開始,還可以繼續數下去。
出示計數器,撥上一萬。提問:現在計數器上表示多少?
我們可以一萬一萬地數下去。
追問:10個一萬是多少萬? 現在我們一起十萬十萬地數。
追問:10個十萬是多少萬?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10個一百萬是多少萬?怎樣撥珠?現在萬位是“1”,是1個多少?接下去一千萬一千萬地數。數到10個一千萬時,說明向前一位億位上進1,是一億。這時計數單位是什么?
提問:剛才數數時,有哪些計數單位?每位滿幾就向前一位進 l?
③我們還可以這樣數下去。師生共同一億一億地數到十億、
提問:10個一億是多少億?十億十億地數到一百億。提問:l0個十億是多少億?誰能說一說,這里數數時有哪些計數單羨行位?
①小結:現在,你能按順序說出有哪些計數單位嗎?
讓學生看著計數器的數位按順序說——說有哪些計數單位。
2.說明十進制計數法。
剛才我們數數時,每一位上的計數單位滿幾就要向前一位進l?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說明: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都是十進關系。像這樣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法。
追問:怎樣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在十進制計數法有哪些計數單位?
三、教學數位順序表
1.講解數位。
(1)提問:阿拉伯數字有哪幾個?
說明:要把一個數寫出來就要用到數字。例如386,是一個數,它要用三個數字3、8、6。
追問:這個數是多少?用了哪幾個數字?
板書1529。提問:這個數是多少?用了哪些數字?這個數從右往左有哪些數位?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是什么?
指出:用數字表示兄老嘩數的時候,每個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2)下面數里各有哪些數位?每個數位上的數字各表示多少?2625313
說明:數字2在十位上表示2個十,在千位上表示2個千;數字3在個位上表示3個一,在百位上表示3個百。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數的大小也不同。
2.教學數位順序表。
(1)認識數位順序。
除了已經知道的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外,多位數的數位也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請看整數的數位順序。
提問:從右往左除了已經學習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還有哪些數位? 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追問:從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數位?第九位呢?
(2)認識數級。
說明: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邊起每四位是一級。
提問: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億級呢?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學生說一說,從右往左,哪些數位是個級?哪些數位是萬級?哪些數位是億級?
追問:你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排列有什么規律嗎?
(3)請你按數級從右邊起,每個數級各有哪些計數單位。
(4)做“練一練”。
3.認識多位數的組成。
(1)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按數級分各有哪幾個數級?你是怎 樣分的?
3248143248126324841263248
(2)先把下列各數按數級分一分,再說一說各有哪些數位,最 高位是什么數位。
4253643625382345673214561732150
(3)下面各數億級、萬級、個級上的數各是多少?
26300420632451230432512072462130
引導學生先分數級,再啟發學生說出每一數級上各是多少。
(4)從左往右,先根據數位的順序,指導學生說一說下面各數的組成;再根據數級的頃序,告訴學生每一數級上各表示多少,并讓學生說一說。34002603400623054000
四、小結和練習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也是小學自然科學的課本中比較難理解的一個知識點,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一、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升禪茄并認識容量,體會計量容量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聯系實際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通過實驗操作體會1升有多少。
二、學生學會估計一些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容量的含義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容量單位1升的觀念的建立。
教法、學法:
教(學)具準備:
電子課件,量杯,每組一把同樣大小的水壺,每組不一樣大小的杯子,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小組自帶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動物園里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爭奪冠軍比賽,那就是老虎和獅子正在進行的“喝酒決賽”。老虎一連喝了5杯,還沒有醉,獅子剛喝了2杯就搖搖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說:“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軍!”獅子不服氣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吵察軍!”老虎和獅子誰也不肯讓步,爭得面紅耳赤。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他們誰說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連喝了5杯,還沒有醉,獅子剛喝了2杯就撐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軍。
生2:獅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軍應該是獅子。
二、探索領悟,認識容量
1、初步認識容量
談話:同學們的兩種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師這時取出兩個不一樣大的杯子。)這是大小不一的兩個杯子,這個是老虎用的杯子,而這是獅子用的。
如果有學生說了兩種想法,就說:你想得很周到,我們不僅要看喝的杯數,還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問:同樣是一杯酒,你們認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m
談話:對,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數學上,我們就說,盛液體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較大。盛液體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較小。
板書:容量
2、加深對容量的認識
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1號和杯子2號。
談話:比較完了獅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這兩個杯子,你覺得哪一個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號大。
生2:杯子2號大一些。
談話:光憑眼睛估計得到的結果可能有誤差,我們可以想一個辦法來驗證說明兩個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問:想個什么辦法呢?
生1:我們可以先把杯子1號裝滿水,倒入杯子2號中,如果杯子2號中水滿時,杯子1號中還有水的話,說明杯子1號的容量大,杯子2號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號里的水沒裝滿,說明杯子2號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個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數多的那個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這兩個杯子里都裝滿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數字大的那個杯子的容量大。
談話:同學們的想法真多啊!根據某某同學說的,我們就用這種倒水來驗證一下吧!(根據同學剛才的說法操作驗證。)通過這種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壺一號的容量比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題,做“想想做做”第2題襲源。
談話:比較完了那兩個杯子的容量大小,我們現在來比一比這三個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這三個杯子的容量關系怎樣呢?結果是不是和我們猜測的一樣呢?用你喜歡的方法小組一起合作驗證一下。
學生操作、交流。
4、進一步感受容量的含義
談話:現在請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這個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說出這個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嗎?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師的問題有一點困難,在回答之前我們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或者借助你手邊的一些容器,把這一大杯水倒入我們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組活動,將一大杯水分別倒入各自準備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問:誰來說一說,這一大杯水可以倒幾杯?
生1:我們組倒了2杯不到點。
生2:我們小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們的小組倒了3杯還多一點。
談話:如果別人這樣告訴你,說這個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說能盛3杯半水,或者說能盛3杯多一點。你能知道這容器的準確容量嗎?
談話:因此,我們需要給容量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我們的容量單位。
三、聯系生活,認識容量單位升
1、認識升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容器,分別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帶來的容器上標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單位。
小組交流。
談話: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標有容量單位升或者毫升,亳升這個容量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提問:你知道圖中的這些容器盛的水、油、飲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嗎?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學生回答。
明確:計量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飲料等液體,通常用升作單位。升可以用符號“L”來表示。
板書:升、 L
談話:今天我們這節數學課主要來認識容量和容量單位升。 板書課題:認識容量和升
談話:老師手中有一個容器,上面標著,“凈含量2L”。這里的凈含量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凈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凈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關系呢?有誰知道嗎?
講述:“凈含量”是指某種容器中實際容納物體的多少。如,一瓶飲料的凈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裝的飲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會比1升略大,因為通常不會裝的滿滿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除了我們課堂上這些容器標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們還會看到另外一些,你見過題目中的3個容器嗎?你能分別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容量嗎?
3、認識1升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計量容量的單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談話:要想科學地認識升這個單位,我們先來認識這個量杯(出示量杯),請組長從袋子中拿出我們的量杯。量杯是用來測量液體容量的,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標著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談話: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出示正方體)這是一個空心的正方體,它的長、寬、高都是1分米。現在我們在正方體容器內裝滿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發現呢?
生:正方體內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談話:如果一個容器是正方體,容器內部的長、寬、高都是1分米,這個容器盛的液體正好是1升。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對1升的認識的實踐活動。
學生活動一
談話:看一看我們小組里面有沒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誰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
談話:雖然這些容器的形狀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容量都是1升。
學生活動二(想想做做第一題)
談話: 下面這些容器你見過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出示課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學習估算容量的方法)
學生活動三
談話: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一些容器,你能根據剛才我們對1升的認識,估計一下它的容量嗎?
學生估計。
談話:剛才我們學生估計地對不對呢?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學生實驗驗證。
交流反饋。
談話:通過我們實驗,我們得出了熱水瓶的容量是?臉盆呢?沙鍋呢?我們這個碗呢?還有我們這個燒水壺呢?
機動:看來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對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計能力。
第14頁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得愉快嗎?誰能你的收獲是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獅子要舉行第二次比賽,你認為應該有一些什么規定?
板書設計:
認識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說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升與毫的了解卻很少。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為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渴望上好這節課,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
課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只有經過大量的直觀觀察與操作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容量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為此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我向自然老師借來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燒杯等;問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利用職務便利,弄來了若干個10毫升和20毫升的針筒;從網上尋找有關容量單位的歷史、圖片、資料等。我要求我的學生也做了相應的準備。買了多次1升康師傅冰紅茶,供試教和正式上課用,(至今辦公室里還有)。我還讓學生到超市做調查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問題引入,書上的一個情境,通過對不同的容器的觀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兩個茶杯如何判斷,學生想出了幾種方法,從而突出了要用統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較,進而引出了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揭示課題。從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后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直觀體驗,感受知識
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來滴。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體驗活動,用針筒分別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觀察它們在水杯中的位置,并說出感受。猜一猜老師手里水杯的容量,并進行驗證,在學生的興趣未了時,分組合作開展這個游戲,在游戲中,學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學生估計它們的容量(可能的進行操作驗證)。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電熱水器的容量要幾十萬毫升,太陽能熱水器的容量還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學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單位,于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后,用4個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裝滿1升水的容器,通過實驗,學生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參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人文課堂,魅力無限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在課中,我將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容量單位的發展史,學生認識了古代的量器,斛、斗等。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一條探索知識奧秘的途徑和方法。
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學生學得生動、扎實。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1 觀 潮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上下文理解“若隱若現、齊頭并進、漫天卷地”等重點詞語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初步學會按“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3、了解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覺自然之壯美。
【教學重、難點】
了解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覺自然之壯美。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反映錢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圖片。
2、課件。(圖文并茂、聲樂結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奔“潮”,整體感知
1、釋題知“觀潮”。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這兒的“潮”,就是指錢塘江大潮。“觀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觀潮”。
a、導人。是啊,錢塘江大潮是我國的一大自然景觀,一個旅游勝地。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者一同走近它,觸摸它、觀賞它、感覺它!
b.讀文。請大家快速地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話,是具體告訴“我們觀潮”的時間、地點、事情的這么一個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現潮最好的地方。
◆這里的“這一天”和“這里”分別指的是什么?你能聯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試著說一說嗎?(農歷八月十八,海寧市的鹽官鎮)
◆“據說”怎么講?自古以來堪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今天“我們”這些人親眼目睹了,究竟是否與“據說”的一致呢?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問題。
二、品味“奇”,感覺奇觀
你認為“天下奇觀”奇在哪里呢?
1、邊默讀課文邊用“ ”劃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語句。讀一讀,說一說體會。(小組交流、匯報)
2、重點品讀“潮來時”的“奇”:壯觀、奇特。
a、點撥:句l:“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句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
◆感悟形象:此時此刻,你心中最想說的話是什么?眼看潮水來了,帶給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適時引導學生聯系“悶雷滾動、一條白線”的情景談感悟。(奇:聲音、形4k)
b.精讀第4自然段,立體賞“奇觀”。
◆范讀,朗讀感受:這時,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提高學生咬文嚼字品評“奇”。
潮水的長。你懂“橫貫”的意思嗎?用自己的話告訴大家,好嗎?
潮頭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墻”這樣的場面。
潮水的氣勢猛、聲音響。“齊頭并進、浩浩蕩蕩”,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嗎?再加上“山崩地裂”的聲音,那時的潮水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氣勢呢?
◆這三句話能調換順序嗎?為什么?(由遠及近,點撥“移”字的精妙)
◆欣賞課件:同學們都談得挺不錯的,那么錢塘江大潮真正到來的這一刻是不是與大家剛才想的一樣呢?那就請大家一起凝神觀賞這驚心動魄、壯麗奇特的一刻吧!+品讀回味:欣賞了潮水來臨之際的壯觀,令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詞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會讀得更好了,是嗎?
◆對話追問: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呢?(啟發學生與課文、作者、大自然對話)
◆美讀升華:你能把自己對錢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讀出來嗎?
◆配樂朗讀:“潮來時”的三、四自然段。(語速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頓挫有力)更奇的還在后頭!請往下讀。
3、自主品讀“潮去后”的“奇”。
a.讀了之后,你覺得更“奇”的體現在哪些情景里,哪個詞語里?
b.適時點撥感悟:“漫天卷地、風號浪吼”等詞義及其景象。
c“恢復”一詞能去掉嗎?為什么?(引發學生聯系前文)
4、品讀“潮來前”的“奇”。
a.過渡:的確,錢塘江大潮還未出現時,江面是很平靜的。當然,平時的錢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過,在“觀潮日”這一天,我們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與期待,于是在江潮來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翹首相盼。
b.引讀:帶著這種心情讀好句子。(舒緩而又神秘、盼望的語氣)
四、深悟“奇”,回歸整體
激情;剛才我們仿佛追隨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賞了一次大潮,錢塘江大潮以它的壯麗、它的雄奇,令我們嘆為觀止,使我們深深折服!真不愧為“天下奇觀”,名不虛傳!讓我們再次投入地捧起書讀好課文,回味“觀潮”中的這美、這壯、這奇吧!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文,理清層次
1、回憶;上節課我們品味了那“天下奇觀”所帶給我們壯觀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還歷歷在目!還記得一開始大家讀了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后,你們發現這里都是在寫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寫了什么?
分小組讀段落。
2、點撥時間詞,嘗試分段。(按“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順序分段)
二、積累,課外拓展
1、尋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處,相機點拔比喻句的樣式。如:好像、猶如、形成)
2、自主積累:自選感興趣、欣賞的精彩語句,進行美讀積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課件,圖文并茂)
3、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4、練習課堂作業。
5、課外拓展:(任選一題)
a、上網搜索、電子閱覽、圖書館查找:我國其他“天下奇觀”的景點的資料和圖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可以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
c.在時而奔騰咆哮、時而溫婉低語的音樂聲中,指導學生:
◆仿寫描寫景物具體的一個片斷。
◆ 抒寫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話。
三、布置作業
1、抄第一課的詞語組三詞
2、《黃岡》第一課
3、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板書設計】
1觀潮
潮來前風平浪靜籠罩薄霧
錢塘江大潮潮來時(遠)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聲)
(天下奇觀)(近)一條白線一堵水墻白浪翻滾(形)
潮來后風號浪吼恢復平靜
【課后反思】
《觀潮》一課,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沛讀,體會,并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沛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并鼓勵創新,大家各抒已見。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形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涌動的速度。這一環節的設計,充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詞句。
2、學習抓住重點,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讀書方法,并學會用自己的話介紹課文內容。
3、從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進而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抓住重點,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讀書方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知道嗎?我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這塊高原上還有兩個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和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足跡去領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風光。
自由朗讀,憑借拼音讀準生字字音,并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二、自學反饋,質疑問難
1、指名分節朗讀,結合對生字讀音的正音。(如:“移、脈、卉、罕”等)
2、作者從哪幾方面向讀者介紹大峽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
b.……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郁郁蒼蒼的原始林海。
c……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
3、質疑問難,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三、抓住要點,簡要復述
1、默讀課文,抓住每一段的要點,思考具體內容。
2、指名概括課文的內容。
深入研究,品味語言
要求按下列問題讀書思考:
a、作者用什么來證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b.課文中一連幾處用了“從……到……”的句式,讀了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為什么把九個垂直自然帶比做“凌空展開的一幅神奇美麗的畫卷”?
在各自研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然后全班討論,教師從以下幾方面點撥:
1、作者用非常具體、準確的數據來證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峽谷。結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復用“從……到……”的句式,使讀者形象地感到大峽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圍廣大,形態多樣,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神奇。
3、這些景觀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覺;而且每一個自然帶的景色都不相同,說它是神奇美麗的畫卷是非常確切的。結合理解“人跡罕至”。
四、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1、選擇最精彩的語段多讀幾遍。
2、摘抄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國標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全套表格式教案,共77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請到“飛翔教學資源網”下 載
第一單元: 除法
教學內容:教科書P1—2。兩、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一位數)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
2、 結合口算的結果讓學生學會進行整十數或者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的筆算和驗算的方法;3、會進行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4、 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養質疑和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靈活掌握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學會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的筆算和驗算的方法;
難點:學會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的筆算和驗算的方法,尤其是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談話導入
出示情境圖
探索口算方法
教學例題
從圖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么列式?
60÷20
組織探索口算方法
獨立探索襪派 交流
全班交流口算
口述思路
師:對于這些口算的方法,你最喜歡哪種?
口答說理由
P2的第1題
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
獨立完成
探索筆算方法
這些題和我們以前學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除數是整十數
這類題還可以怎么算?
在自備本上獨立嘗試
師巡視,慎友并指名板演。
交流。重點3的位置
完成P1的試一試
指名板演
在書上完成
指名商為什么寫在個位上
交流
如何判斷計算結果是否正確,怎么辦?
任選一題在右邊驗算。
小結
鞏固練習
P2的第2題
引導對每組題進行適當的比較寬好槐
書上獨立完成
怎么試商的?
口述試商方法
P2的第4題
交流,把秒轉化成分,把分轉化成時該怎樣算?
書上完成,
P2的第6題
解決交流
理解題意,解決每10個硬幣換一張10元的紙幣
課堂作業 P2的第3、5題
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小朋友們有何收獲?
教學隨筆:
教學內容:教科書P3—4,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二位數)
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筆算方法,學會估計商的大致范圍;
2、 讓學生在計算中體會數量間相依互變的關系,通過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養質疑和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估計商的大致范圍
教學準備: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 生活動
復習豎式計算
87÷3042÷30
自備本上獨立完成
指名板演 集體訂正時
商的書寫位置、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新授
教學例題
出示圖,從圖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個數學問題嗎?
口頭回答
420÷30
估計商大約是多少?
獨立思考交流
小結:420÷30的商是兩位數,十幾。
探索筆算方法
420÷30的商究竟是幾呢,我們可以進行筆算。 巡視
嘗試練習
巡視指名板演
商1是怎么得到的?為啥寫在十位上?算完了嗎?那接下來該咋辦?
學生打開書本,完成,并改正錯誤。
組織驗算
互相筆算過程。
交流驗算方法。
獨立驗算
P3的試一試
指名板演
自備本上獨立完成,
比較:這兩題有何異同?為啥都是420除以整十數,一個商是一位數,而另一個商是兩位數?如何辨別被除數的前兩位夠除還是不夠除?
(第一題的前兩位夠除,所以商在十位;第2題的前兩位不夠除,要用前三位去除,所以商在個位。)
總結計算方法
指名口答
小組交流
鞏固練習
P4的第一題
要求分組完成指名板演
獨立完成
比較:通過計算有何發現?為什么?
(第一組題明確商首位的書寫位置、第二組題突出十位上寫商之后除到個位不夠除要商0)
P4的第2題
小黑板出示第二題
獨立改錯
提醒學生自己運算是要注意。
交流錯誤,說錯因并改正。
P4的第4題
引導理解題意
獨立填表
交流結果,怎么算的?
交流 口答
觀察表格,你有何發現?
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P4的第5題
分析題意
獨立完成,交流。
利用生活經驗解決,先估計一下買的多還是少?
說理由。列式解決。
①40×2=80(筐)②800÷40=20(元)20÷2=10(元)800÷10=80(筐)
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小朋友們有何收獲?
課堂作業
P4的第3題
獨立完成
教學隨筆:
教學內容:教科書P5。練習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除數是整十數除法口算和筆算的計算能力;
2、 進一步加強學生除法運算的正確率,數步養成自覺檢查和驗算的習慣,培養認真負責的態度,提高學生計算的品質;
3、 進一步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
提高學生除法運算的能力和正確率。
教學準備: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筆算
P5的第1題
210÷340÷5 160÷40 350÷70
210÷40400÷50160÷80720÷90
完成第1、2 組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開火車交流
完成剩下的題
P5的第2題
255÷40 348÷70 517÷60 462÷50
同桌活動,說商是幾?
指明板演。集體訂正
在自備本上每人選2題筆算,
注意:商的位置書寫。
P5的第3題
87÷30 650÷50 170÷30
指名板演
在自備本上完成,
集體訂正
與第二題比較
筆算時該注意些什么?(
(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商的首位的書寫位置)
誰來小結一下,對于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綜合練習
P5的第5題
比一比,再口算
⑴13×3 12×423×324×2
13×5 12×623×424×3
⑵24÷2 48÷496÷3 78÷2
34÷2 48÷396÷6 7÷3
集體訂正
獨立完成,
通過計算有何發現?
比較交流
P5的第6題
出示表格
計算、填表。
觀察、比較表格,有何發現?
同桌交流,全班回答。
P5的思考題
理解題意
獨立解決,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一第一次轉換是在5時剛過
二正好在5時
600÷30=20(次)
600÷30+1=21(次)
課堂作業
P5的第3題其余幾題,第4題
獨立解答
教學隨筆:
教學內容:教科書P6、P7的1—2題。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用四舍五入法試商)(1)
教學目標 :
1、 在掌握了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的試商方法,初步掌握試商的基本方法;
2、 在學會試商的基礎上嘗試讓學生進行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初步學會計算的方法;3、 通過交流合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態度;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的試商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些數學問題嗎?
小明幾天看完?
怎么列式?
192÷32
探究問題解決方法。
觀察算式192÷32,與前幾天學的除法有何不同?
前幾天學的除數是整十數,今天學的除數不是整十數
說明:除數不是整十數,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
32接近幾十?
32接近30
把32看作30來試商,就變成了192÷30,商應該是幾?
把32看作30來試商,變成192÷30,商應該是6
6是192÷32的商嗎?
(不能確定)
不能確定,所以是試商。商6行不行,還要接著往下算,想不想自己試試,在書上完成。
嘗試計算
巡視,并指名板演。
口答計算方法,
試商后把6和30 還是32乘?
6和32乘
結果到底對不對呢?
驗算檢查結果
小結:
在剛才的計算中我們把除數32看作30來試商,特別要注意在乘時要和原來的除數乘。如除數是42可看作幾來試商?73呢?
本冊罩乎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認識自然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讀、寫億以內和億以上的數,會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2.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3.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雹升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
4.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源悶老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能按指定度數畫角。
5.認識垂線、平行線,會用直尺、三角板畫垂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6.結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動學習圖形的有關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內容】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實踐活動課28-29頁
【教材簡析】斜面是最簡單的機械之一。在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斜面來達到省力的目的。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教材安排的這次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用實驗的方法獲得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探討、發現斜面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時,圓柱形物體可以滾得遠一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通過將圓柱形物體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滾一滾,比較什么角度下滾得最遠,來了解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并了解在哪種角度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小組交流等活動,了解在何角度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
[教學難點] 如何使實驗更精確,并對實驗的結果及時總結、歸納。
[教具學具] 木板、圓柱形物體、卷尺、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一個人怎樣把一頭大象運到卡車上?
認可學生各種有創意的回答,認識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錢又省力!
教師引入:在生產和生灶饑活中,人們常常利用斜面來達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圖:怎樣把油桶從卡車上搬下來?怎樣把砍伐的木頭從山上運下來?(通過討論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經濟,工人叔叔們平時就是這樣做的!)
引導觀察:這些可以滾動的物體都是什么形狀的?
進一步思考:物體從斜坡上滾下來,滾動的距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自由猜測:物體的重量、滾動的高度、斜坡與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長度……
教師小結,引入新課:影響滾動距離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們就選其中的一個方面來研究:在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斜面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最遠呢?(課件出示)(板書課題:怎樣滾得遠)
[設計說明:斜面在生活中運用得較廣泛,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推測圓柱體物體滾動的距離與多種因素有關,因此,我們只有在相同條件下研究,得出的數據才有比較的意義,本節課只研究其中一個方面,斜面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最遠]
二、合作實驗,探求結論
1、猜想
教師提問:你認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滾得遠,還是小一些滾得遠呢?(先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課件出示:現在有30度、45度、60度三個不同的斜坡,它們是用同樣的木板搭成。現把同樣的物體從這三個斜坡上滾下來,你認為哪種斜坡可以使物體滾得最遠?(教師讓學生先猜想,再這樣猜想的理由)
進一步引導: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如何驗證?(揭示做實驗是驗證猜想的好方法)
我們先來看看實驗的步驟和要求!
2、實驗
(1) 實驗步驟(看課本圖片)
教師提問: 你能做這樣的實驗需要那些步驟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說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著又干什么?
教師總結:這些步驟可隱攔返以概括:搭一搭、滾一滾、量一量
一共需要幾個人做實驗?怎么分配任務?(看小組實驗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滾,2人測量,1人記錄
(2) 操作示范
為了更好的指導大家實驗,老師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實驗過程,由于場地不夠,后面的同學看不清,請看老師實驗的實況錄像。(播放課件)
實驗操作需要科學和嚴謹,否則,實驗的結果將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認為有那些細節需要注意?(學生自由地說一說)
(搭:斜面平穩、角度調準)
(滾:輕放頂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測量、拉成直線)
45度和60度的實驗也是按照同樣的方法和步驟。
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準備了許多圓柱形物體。今天,為了使實驗的數據更具有可比性,我們同一組的同學采用同一種物體做實驗。實驗中還會出現許多意外的狀況,各小組要在組長的帶領下,合理分工,團結合作,勇于解決問題,一定要使實驗的結果真實、可信。
到底哪種度數的斜坡滾得遠,這個謎底由大家來揭開吧!
(3)各小組學生分別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實驗
有了剛才的實驗指導,這次可以放手給學生自主實驗,老師觀察指導,對個別有困難的組員給予及時幫助。
3、結論
(1)小組匯報:
同一坡度,每次測量的衡蘆數據一樣嗎?
比較每次求得的平均數,你發現了什么?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在小組取得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通過比較、分析,獲得結論,感受用實驗方法研究問題的合理性,獲得成功的體驗。
斜坡的角度為45度時,圓柱形物體從上面滾下來的距離最遠。
(2)教師總結:(課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研究了三種度數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為45度時物體滾得最遠!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斜坡,有沒有比45度斜坡滾得更遠的呢,我們還需進一步研究。局限于試驗場地和實驗次數,我們只能得出斜坡大約是45度時,物體滾動得較遠。
我們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體滾得最遠的呢?還可以從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課后請對其它角度的斜坡進行實驗,看看你還能發現什么?
[設計說明:提供三種角度的斜坡,哪種斜坡可以使物體滾動得更遠,先放手讓學生去猜想,再引導他們想辦法驗證猜想。課堂留給學生充分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較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